你有哪些教学上的鬼点子和骚操作

来源

知乎(ID:changzheclq)

1、每次接班,都会绘声绘色地讲经历的几个课堂事件:学生家的狗跟着学生跑进教室,在学生桌下乱钻,跑到讲台上,抬腿对着前墙撒了一泡尿,某老师带自己不满三岁的儿子进课堂,在走道中拉了一泡屎。学生听得泪都笑出来了。

然后问学生“你会不会这样做?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狗不会明白教室里为什么不能撒尿、不能钻人裤裆,小孩子还不懂得;你不是狗,也不是小孩子,应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进而讨论“为什么这间屋子叫教室?”之类的问题,明白在什么地方该做什么,最后定下规矩: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做应该做的事:

教室是学习的地方,在教室不做任何不利于自己和同学学习的事;楼道楼梯是通行的地方,在楼道楼梯不做与走路无关的事;宿舍是休息的地方,休息时间在宿舍不做与休息无关的事……

(PS:对老师张口就说“……不准做XX”觉得很无语:老师讲课时不准不听,不准在教室里追逐打闹,不准丢垃圾、不准……教室里有多少条不准?教室里还不准打玻璃、打吊灯电扇、不准杀人放火,即使能创造条件,也不能游泳、开坦克飞机……教室里的不准有无数条!只告诉学生不准做什么,学生最后记了无数个“不准”,却忘了自己能做什么。

老师要告知并强化学生什么是正确的,学生才能以此为标准判断什么是不应该的:就像种地,地里种上了豆子,其它的就都是杂草,哪怕你是麦子、谷子、向日葵,再金贵的一留在此也是杂草。“何时何地该做何事”现在已成为我们学校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

以后学生犯错,我都会评价“哦,XX同学的小兽性又发作了”或“XXX,你是不是需要回幼儿班深造一下?”

和学生说:“你都X年级了,怎么和(X-N)年级一样?唠逼唠逼带唠逼……”

这种句子,对渴望长大、希望老师尊重、平等对待的孩子的杀伤力,不亚于冲锋枪、火箭炮,直接射穿所有防御,打到他心里。

2、下课后学生说完“老师再见”以后,问学生:“今天轮到谁了?”然后假装张牙舞爪的样子撵着学生往操场跑,抓到最后一个跑出教学楼的学生挠痒痒,挠到他们求饶。(学校班级最多不过35生,前后门双开。条件不具备、学生习惯不好切勿模仿,严防拥挤、踩踏)

在大学里老师说过,小学生精力太过充沛,如果下课时间没把多余的体力消耗掉,上课就会多出各种各样的小动作。我要求学生:除特殊原因外,下课时间不得留在教室、不得留在教学楼内,一律去操场。所以有兴趣会在教学楼里乱窜抓学生,抓一个能撵上就挠一个,决不轻饶。上课后会在教室等学生三分钟,但课堂学生安分不少。

3、讲自己小时候用牛拉平板车拉麦子的事:牛想吃路边草,拽一下穿在牛鼻子上的绳子,它感觉疼了会走路;遇到岔路口拽一下;走得慢了拽一下。稍大些独自拉牛车、把犁犁地,牛吃草给它一鞭子,走得慢给一鞭子;让它往左走,就在右屁股给一鞭子,它怕再疼会躲着往左走,反之想让它往右走就在左屁屁上给一鞭子……

再次告诉学生,你是人,你有脑子,你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就去做,不要老让人牵着鼻子拽着走、鞭子抽着赶着走——别把自己当牲口。

4、守规矩的人是最自由的:(1)认认真真听十分钟、明明白白做三十分钟练习、课下痛痛快快随便玩;(2)冒着被老师发现、责罚的风险,在老师讲解时心惊胆颤玩十分钟、做练习时只能糊里糊涂坐三十分钟,课后该玩的时间却被老师单独教育N分钟加重新学习做作业,你愿意选哪个?前者学好了也玩好了,后者玩不痛快学得更不痛快,课余时间更别想玩了。

拿以自己以前遇到的神童作例子:年小学毕业复习期间,某学生做复习试卷做到飞起:做一份上讲台让老师判,要么错一两道改一下,要么全对,下去再做下一份,最终以一节课三份的节奏,在两天时间完成了其它学生一个月的学习任务——然后数学课时和语文老师打乒乓球、下象棋、学打字、打游戏;语文课时钻数学老师家看电视;一周后请假回家玩,因为没小伙伴一起玩太孤单,没几天又来学校;校长开放图书室在里面泡书,泡得不舒服继续打球打游戏看棋看电视,最后以近满分的小考成绩进入初中。

告诉学生:你有走正道的自由,没有歪门邪道的自由;你有快的自由,没有慢的自由——主动有自由,被动没自由。

敲黑板,划重点:学生不是不讲理,而是不明理。如果教师能把规章制度背后的道理讲清,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才是对的、有利的,学生才愿意去遵守;明白什么是不对的,才会去互相监督,形成良好的班风环境。把学生当大人,不要当孩子:不要低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能够理解你的大道理。

以故事讲道理,故事要小、惟妙惟肖,让学生狂笑;道理要浅显简单、直接粗暴,让学生笑不出来,在情绪、思维的反差中解决问题。

(拍手,摊开,扬起一片粉笔灰,最喜欢这种云遮雾罩、飘飘欲仙的感觉,虽然对肺不好)

5、学生不爱看课外书,发现他们连课文都能读成结巴,课文都这么困难怎么会爱看课外书?

只有字词熟练、不构成障碍时,人们才能有余力去透过表面的字词去理解其中的意思、体会语言的乐趣。如果你读字的速度比正常思维、说话快,字词就不会成为问题。

按每分钟字计,以课文字数除计算时间(精确到秒),要求学生在无漏读、错读、重读前提下,在规定时间内读完课文。完成后找组长检查、登记,报老师时间表。逐步提高要求,最高时以每分钟字计。

有些学生朗读时习惯从头读到尾,然后再从头读到尾。

这样存在一个问题:普通人短时记忆的内容只有5~9个模块,间隔时间越长、干扰内容越多,越容易遗忘。小学一篇课文字,当学生读第二遍时,每一句距离前一遍读此句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大概3分钟,经过那句之后近字内容的干扰,他对第一句的记忆还有多少?大循环的效率太低。

所以学生练习时要当场把握、及时复习:先读熟1句再读第2句,第2句读熟后把1、2连熟,连熟后再进行第3句,第3句读熟后把2、3连熟,依次进行,直至读完一段,然后回头再把本段过熟,再进行下一段。(此法也可用于课文背诵)

这样处理还有个好处:面对字的文章学生可能会犯怵,但把整个课文分成20-30个简单的小目标,学生克服起来轻松、有兴趣;方法科学,掌握效率会更高。

通常一节课下来,好点的学生可把一篇课文读熟,差一点的至少能读熟半篇,而不至于全都读了,却全是三至七分熟。

以时间促朗读的结果,是学生在课文背诵、作文语感上的提高都很明显,虽然来得慢,但胜在扎实、持久。同时也不排除所导致的“喜爱课外阅读”的附带效应。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每一课必列目标,绝不是一句空访、套话。

6、听写生词:每次生词次序随机,PPT展示拼音或老师每词念两遍,学生写的同时老师在讲台上自己也要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写(便于规范时间,让书写速度慢的跟得上),写完一词后老师再听写下一词。

学生听写时每行4个,空白均匀上下对齐,听写提示此词为几行第几个:这样有利于检出听写中遗漏、不会的词语。对于不会、或一时想不起来的写上拼音,拼音也不会写的以其它字代替打圈标注,检查时间再返回来思考。

听写完给一定时间检查、纠正,然后交换判,组长登记每个错误的词,教师课下统计分析。

学生对自己错误词语进行改正,写N遍(N=词中所有字笔划总数),组长检查。

听写于每天写字课进行,每次听写本课带前两课共三课词汇。这样每课生词能连续听写三天,至少听写三遍。第一次出错自己改,第二次改2N,第三次责罚,老师重教。

7、每课最后一题要求学生仿写课文中有仿写价值的段落,或对某个方面问题展开论述,字数在50~字之间,要求独立完成。老师要按作文段落要求标准认真批改,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出现的佳作,在誊写后粘贴于展示栏中,并与元旦、六一评奖挂钩。这样每学期就多了近30次小练笔,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效果比正式习作还厉害。

学生仿写《泊船瓜洲》:校内校外一门间,XX只隔几道弯。铃声又引学园乱,夕阳何时照我还?(XX为学生家所在地)

课文作为教学最重要的材料,在语感、语法上是最切合学生水平的最标准的范例,分析的人也最多,参考更方便。朗读也好,仿写也好,用课文这个材料最省力。把标杆树起来、树好喽,让学生有样可学、有例可循,从扶到放的过程才能更顺利。

8、善用比较。可能有人已经发现了,在我讲大道理的过程中,我通常是把人与动物在一起比较的,在比较中区别人性与兽性: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与动物群体中的动物靠剥夺其他动物生存条件、来让自获得更佳生存状况不同,人类形成了互助共赢的道德、不干扰他人自由的规则、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法律,这也是人类文明能传播、传承发展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要让学生在社会化学习的过程中,把这些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以自律,在道德、规则、法律所提倡或所允许的时间和空间内,去发挥自己创造力。个人认为,这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根本和出发点,不要对人性和兽性傻傻分不清楚。

5这个数字大吗?这要看他与谁比较。讲解知识也一样,如果知识是孤立的,学生对它根本不会有多大兴趣;如果能把它和学生的经验相联系起来、离学生更近一些,学生才会有兴趣去比较,在比较中去了解它,掌握它。

在教《桂林山水》这一课中,讲到“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能看见江底的沙石”,问学生相关经验,只有寥寥几个学生说,在公园里见过。

我说,好吧,你们在哪里见到过清水?

有学生说“水杯里”,其他学生哄堂大笑,然后“水桶里”、“水缸里”、“鱼缸里”、“澡盆里”就都冒了出来。

——清是够清了,但水还不够多;你见到的清水最多的地方是在哪里?

有学生回答“游泳池里”

——如果在泳池里撒一些干净的石头,你能看到吗?什么感觉?(略)

——但是!漓江不是游泳池,是一条江;它的平均水深在六米左右,六米有多深?

二层楼。

——想像一下,你站在三楼,你的脚下就是漓江,你能透过江水看到楼底的沙子和石头,还有水中悬空游动的鱼儿,什么感觉?

哇哦……

这还不算完,我把一盆水放到了投影仪下——盆教室里的水盆,水是卫生间打的水,里面放了几块洗过的石头——哥就这么任性。

然后用手搅了搅盆里的水,让水旋转起来,念到“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笑什么笑?能看见江底的沙石吗?漓江的水清不清?

这时水面的波纹渐渐消失,我继续念道:“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然后问学生,你能感觉到漓江的水在流动吗?他是流着呢还是不流了?

有猜流的;有说不流的,因为水底的石头没动。

顺手把自己喝剩的茶叶渣子倒进盆中,茶叶围着盆的中心疯狂地旋转起来。

学生的声音渐渐汇成有节奏的号子:“流着,流着、流着……”

流个差不多了,把盆往下一端,于是鸦雀无声。

……

这是一节公开课,下来领导说,课讲得不错,就是路子太野。

还有,后来有学生在我的诱惑下真去桂林旅游,埋怨我把桂林山水吹得太好了。

你让我怎么回答啊?都是课文的锅,别让老师背了。

……

9、关于写字。对于写字,自己以前在百度空间专门写过一篇类似论文的东西,后来不用空间,空间转文库后原先写的东西都没了。现在凭印象总结几点。

写字的标准有三条:写对,写好,写快。

注意,后面的标准是建立在完成前一标准的基础上的,即把对字写好,把好字写快。如果字都没写对,再好看也白费;字都没写好,越快越糟糕。

(1)字怎么写对?

要用拆字法,不要记笔划,要拆字:比如“攀”这个字,最简单的记法是:“上下结构手字底,上边是个樊,樊XX的樊”。如果有学生还不认识樊字,把攀字再拆分:“上下结构大字底,上面是个‘林’,林中夹个爻”。如果学生不认识爻字,就用别的字拆分来记“驳壳枪的驳右半部分”;连“驳”字也不认识,就记两个“X”。

意思就是,把字用“拆+借”的方法,还原成学生熟悉的字去记。这样可以不仅能知新,还能温故。记的时候要注意:能拆成两部分的不要拆成三部分,能拆三部分的不要拆四部分。不建议书空去记笔划:“攀”字19笔,书空到最后,学生还记得每一笔是啥么?是记2部分容易,还是5部分容易?还是记19部分容易?

此法刚开始可以由教师示范,但老师必须对学生学过什么字心中有数。学生掌握基本规律后,可以问学生:“这个字怎么记?”“谁还有其它办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去发现、构建适合自己的方法。一般来说,通过三五课的学习,学生大多都能掌握并运用这种方法,我教语文期间教生字的时间确实不多。

怎么记字义?记字的时候要利用象形、会义、形声声旁去体现,再下来组词吧。组词接龙比较好玩:一个学生组一个词,后面的不允许重复,直至把词组尽,让学生在组词中体会字的意思。

(2)字怎么写好?

最重要的问题是执笔!

执笔有两点要求:

一、笔头必须露出来,以坐正时能看到自己笔尖为宜。小学生对自己手指控制力差,喜欢执笔头。这容易造成三个问题:(一)坐正看不到自己的笔尖,只能向左歪头看,营养不好的时间长了容易造成斜视、斜肩、脊柱弯曲;(二)手指离笔尖太近,书写范围不够大,只能写小字,得凑近点才能看清;(三)本来字已经够小了,光线不好的情况下,笔尖的阴影加上手指阴影也都正好盖在要写的字上。更看不清字了,离近些,再离近些,最后歪着趴下去,时间长了,近视眼了。

很多老师看到学生写字坐歪了、趴下去了,一直提醒学生坐好;结果学生写俩字又歪下去了:按您的要求我看不到写的字、没法写啊。您又要坐好、又要字得写好,臣妾做不到啊?

问题的根源不在坐姿上,而是笔头那一厘米上。

二、手指自然弯曲。小学生唯恐自己执笔不牢,为了牢牢掌控笔杆,会用拇指指甲掐笔杆、食指指肚压笔杆,除了会造成拇指掌指关节+食指远节关节内陷造成指骨畸形外,还会造成手指僵死。一般来说,手指形态以扔飞镖状为佳,然后把笔杆靠在虎口食指的掌指关节下方拇指稍靠后为佳。

指关节僵死,书写范围会进一步缩小。导致只能写小字、不能写大字。一般来说,写字时以豌豆骨(掌骨靠手腕端外侧骨)为支点,手腕内摆写撇画,手指内弯写捺画都是很轻松的事儿,但指关节僵死后,捺画是怎么都写不长的。到现在为止,看一眼学生写的字我就能知道他是怎么执笔的——执笔对字形的影响真的是太大了。

造成学生这种执笔方式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老师:老师要求把笔画写清楚。对三年级以上同学来说,写字时用力轻一些重一些,圆珠笔、钢笔的效果没明显区别;但对一二年级学生来说,铅笔这玩艺儿不用力它还真写不清楚!这就造成学生写字时不得不用力——说写字还真是在夸他们,准确地说,他们正二八经是在刻字:每一个笔划都在追求入木三分,一页纸的笔印翻七八页都能看到,很多人都能把纸刻烂喽。

自己没教过低年级语文,曾向低年级教师建议让学生使用2B铅笔、注意笔芯削尖,以保证学生轻松书写;但据回馈信息这些方法效果不大,应该说写字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是靠一点几点改进就能收效的。

重要的事再说一遍:写字好不好,执笔很重要!苏教版前四册开篇第一课都在讲执笔!事不过三,怎么做看你了。

下来再说:什么样的字叫好字?

对正楷字来说,好字的标准就一个:好认!

如果小楷字的大小基本相同,AB两页字拿远点看,A页才过半米就看得费力了,B过一米仍然能轻松辨识,B页字绝对是好字。

字怎么写才好认?要求字的每部分能根据笔划的形态、结构写成恰当的形状,然后将各部排列穿插成一体(但不过度粘连),形成字整体的恰当外形。即字的每一级结构都够清楚,这样的字才能有好字的基础。具体的解释看我的另一个回答:changzheclq:请问这样的钢笔字如何提升?

怎么写好字?首先老师要示范,常用汉字三千多,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好法。《兰亭序》里之字二十几个,每一个形态都不一样,各有各的好;同一个字,楷书四大家写法也各不相同,这要求老师教生字时能把握这个字基本结构形态。其次,每个学生写每个字都有综合因素形成的字形习惯,如长横放不开、部件不敢移位、过度追求外形方正等,老师要让学生抛开固有观念原有习惯,多去尝试,才能发现怎么写才好看。

本地语文用的苏教版,每一课后面都有楷体描红。尽管这些楷体也难看得不要不要的,但对于改变学生书写习惯还是有一定帮助的。描红就得描,用铅笔在红字上轻描几遍,描得看不清了擦掉再来,最少7次,最多21次。

写字课时间一个生字三行(30个):写完第一行(10个)后,自己(或写字较好的前后左右同桌)圈出写得最好的三个,第二行在这三个字的基础上改进。第二行完成后再圈三个,在第三行中改进。

如果学校开设有书法课,记得用《常用汉字频率表》:汉字中哪个字用得最多?“的”字!每写字,会写到4次!把“的”字练好了,你任意写东西,所有字中就有百分之四是好字!下来再练“一、是、不、了、再”5个字,这6个字练好了,任意写东西就有十分之一是好字!练好排名前的常用字,好字率可达40%!再练下来的字,好字率可达80%;再练后面的字,好字率可达90%……其实不需要啦,如果前字你能总结些规律,对其它字就可以举一反三,也能写得像模像样了。

字怎么能写快?

最简单的办法是:让学生在认为最好的字上描,描到手熟。

有这么简单么?

其实最好的办法是:提笔即练字,把每一个字练到自己的最好;练完一字练一字,不要学读课文,从头到尾一遍一遍过,每个字都在感觉没了的时候重来,最后没写好一个字。

打到这里很想发个牢骚:小学的作业实在太不人道了!

国家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允许留课外作业,三年级不得超半小时,五六年级不得超一小时。

你知道学生一小时能写多少字么?

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写字速度的要求是:一至五年级无要求,六年级达到每分钟20个。

以前的教学大纲对一年级的要求是每分钟4个!这个速度是一年级升二年级的标准!

想一想,从幼儿园入学的小屁孩儿,小手颤颤巍巍连笔都拿不稳,就赶着让孩子写那么多字,你想干嘛?你有木有试过自己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写几个字,看看自己能写多快?

把汉字按笔划数从少到多排列,基本呈正态分布,其中8~9笔的字最多。以每2秒写好一笔,15秒写完一字,一分钟写好4个字,没毛病。

新课标旧大纲综合一下,升级时:一年级每分钟4个;二年级7~8个,三年级10~12个,四年级13~15个,五年级17~18个,六年级20个。按学生的练字积累,这个数量完全可以让学生写好所写的每一个字,没毛病。

三年级半小时可写字字。布置课外作业,还应该刨去学生思考时间,总字数在~之间。实际呢?听辅导班同学讲,有三四年级学生6:00放学后去他们那儿做作业,一直做到晚上11:00,5个小时还没完成,最后哭着回家的!

让孩子好好写字,你给时间了么?

布置作业时要注意,课堂上也要注意,学生提笔写字时教师都要先算一笔帐:在这么长时间内,在学生保证认真书写的情况下,他们到底能写多少字?

草草结尾:学生要有提笔即练字的意识,认真到最后一笔,老师要给够时间,字量恰当。对各年级同学,还要注意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对一年级那些注意力不超过一分钟的孩子,分散写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总之,有爱,就会有更多的“鬼点子”。

职称论文发表.









































北京一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xingbb.com/xsss/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