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界的一代宗师马克.吕布昨天过世了,这是最近几个月来摄影界连续传来的坏消息。本探长在网上搜索马克.吕布本人的照片时,不禁发现了很多他在中国留下的足迹。其实中国是他最钟爱的国度之一。不过回望一下马克.吕布在中国被中国摄影师跟拍的照片。咂一不小心就泛起了一股浓浓的中国纪实摄影风。而马克.吕布拍摄的我们则要高明出不知多少。作为有探究怪癖的徕吃探长,就喜欢挖掘这样的题材进行思考,今天本探长带您深入探究一番。冒昧之处还望见谅!
这样的纪实摄影实在是太多了,不胜枚举!我们停一停,来看看马克.吕布先生是如何拍摄我们的。马克.吕布曾经在年到年之间多次到访中国。他自己的影集里将中国的图片分为三个系列。第一系列是-年;第二系列是-年;第三系列是黄山专辑。这在大师本人的作品系列中绝无仅有。例如日本和印度,大师本人均只安排了一个专辑,也没有专门列出拍摄时间。可见老人家对中国的钟爱程度。
探长首先带大家探究一下吕老50-60年代在中国拍摄的作品。
孩子们的眼神是那样天真可爱,我们甚至可以透过照片里感受到吕老对东方的好奇心,没有丝毫的鄙视和偏见的意思。
吕老著名的照片之一《WindowsofLiulichang》,门框后的众生相,被他描绘得那么平实亲切。探长在此也领悟到吕老是一个做“加法”的高手,画面中诸多元素组合得如此完美贴切。当年总理邀请他来中国拍摄,真可谓识人善任。
在吕老的镜头里,劳动阶层无论是在哪个岗位都是如此的平实可爱,可爱中还透出一点工业时代的朋克感!
北京故宫在大雪中显得如此静谧安详。尽管有专门的摄影师常年拍摄故宫,尽管故宫已经被人拍摄了上亿张照片,可这样的画面平衡感和静谧感的传递,有几人能完成?
我们再来看看吕老在其他国家游历时拍摄的照片。
吕老的作品风格其实非常一致的。在这里本探长特意找到了三幅苏联时代吕老在俄国拍摄的图片,等会拿出来做比较。
不得不再次承认,马克.吕布是一位画面构成大师。他不像低级的摄影师只热衷于给画面做“减法”,而是不惧挑战,勇于做“加法”。画面中无论何种元素,在马克.吕布拿捏起来都是恰到好处,平衡的刚刚好。他的照片难以用PHOTOSHOP做任何裁切。即使裁切一点点也会使画面失色。
可是吕老也不见得是张张作品都是如此,唯一例外的照片就出现在他的第二个中国系列之中。不知怎么回事,这次吕老一到中国就被中国摄影家深刻地感染了。
这些照片中无处不在的是充满了中国纪实摄影风格的作品。但是探长不得不说,尽管农民伯伯笑得如此灿烂,可这些照片还是毫无美感与画面感。透过画面只能感受到一个西方人对我们国人的鄙视和不屑。不论如何,即使不拍照,我们如果与人交流的时候不能以眼神对眼神的态度,要不是傲慢,要不就是不恭。
不是吕老的水准下降,探长估计他是有意为之。因为在马克.吕布同时期的作品中不乏优秀之作。
其实大家都知道,马克.吕布式的标准摄影风格应该是这样的:
用一个中国词来形容就是“平和”之气场。
也许探长就是这么喜欢探究深挖一番。您可曾想过吕老自身的照片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中国摄影师沿用吕老80年代在中国的拍摄风格而拍摄出来的吕老怎就变得那么猥琐起来?是决定性瞬间的差异?是画面画素的差异?还是构图的差异?还是我们的相机不如吕老的高级?
探长的回答:“都不是!”
请移动手指翻页,留白一段,等会探长继续解开谜底。
是“透视”!
就是“透视”捣的!
看看照片,请您思考一下他手持的相机在什么位置,他在以什么角度去观察?
还没有看出来!来张更精确一点的描述。
是平视,或者相当接近平视的角度,而且平视人物的眼睛,相机与被摄人物的眼睛保持大致水平的位置。这样,那您就是马克.吕布。
就像看人一样,如果以俯视的角度,怎样与别人沟通呢?
有朋友要问,这幅照片也属于平视。可是不得不说还是不好看。
探长拿出吕老本人在中国拍摄的照片,把我们的工人拍摄的多好啊?而且还充分交待了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职业特征一目了然。
请大家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是马克.吕布的镜头位置,还是略微低于拍摄人物的眼神。而我们给吕老拍的照片视角偏高了。而且吕老的相机是保持竖直状态的,镜头不向前倾斜(透视仍为平视)。
第二是人物位于画面边缘时,如果用广角镜头拍摄,相当于您用眼睛斜视对方,视角越大的广角镜头,这种斜视越厉害。吕老在拍摄上图的时候使用的35mm视角的镜头,也就是被摄人物并非位于观察视线很边缘的位置。处理的恰到好处。
同样,这幅照片充满了戏剧性的效果。除了抓住了画面中决定性的瞬间,还很好的处理了人物位于画面边缘的问题。总之,这种斜视不是很严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镜头的选择在这里就显得很重要。
吕老并不害怕将主体人物至于画面的边缘。
略带俯视的角度在吕老的早期作品里不算多见。可是这幅照片的主体虽然是俯视的,但是您可以想象:吕老的照相机并没有向下倾斜,而是保持竖直状态拍摄的。这就是透视!
所以,对于一个资深摄影师来说,必要的艺术修养是万万不可缺少的,而绘画的训练和理论知识的培养有助于此道,日常的拍摄有助于分析和提高。而相比技术,与人交流的态度就显得更为重要。
不过探长发现,吕老的摄影风格确实是受到了中国风格的影响,不过是中国传统国画风格的影响。在他晚年拍摄的黄山系列中,这种画面元素和画面质感的运用简直是神来之笔。神了!
当我们需要给朋友拍人物肖像的时候,至少按这幅图片的标准来拍!今天探长首次发表如此多关于艺术评论文字,深感做个评论家、批评家是容易的,要践行实际是很难的!
仅以此文纪念伟大的人文主义摄影家马克.吕布先生!向大师致敬!
本文为《91拍照》网站首发,本白癜风治疗医院的专家儿童白癜风怎么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