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散球,也叫三色球,有些成品干脆做成了双色球(注意,不是彩票,呵呵)。主要作用其实就是两个:融合训练、集合训练。
聚散球的融合训练作用简单讲一下融合范围:融合也叫“双眼合像”、“融像”,是第二级双眼单视功能,做同视机双眼单视功能检查时,有一项就是融合范围检查。正常人的融合范围是:交叉性融合范围(辐辏范围)平均是25~30度(圆周度),非交叉性融合范围(分开范围)为4~6度。在病历记录中一般是这样记录融合范围:-4~+28。
正常的融合范围是(-4~-6)~(+25~+30),如果查出来的融合范围是-4~+10,交叉性融合范围就小,这时使用聚散球是对症的。
融合范围的健全,一方面可以促进立体视的产生和完善(对彻底治愈弱视有很大意义,当然弱视患者的融合训练还需要强化脱抑制,不是聚散球能做到的了。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另一方面对斜视会产生抑制和预防作用。换句话说,就是融合范围正常了,有斜视的孩子(尤其是间歇性斜视)不太容易出现斜视,没有斜视的能预防斜视出现。融合功能异常,也会导致视疲劳,这是成人比较常见的视疲劳原因,所以聚散球对于有些成人顽固视疲劳的缓解很有帮助。
聚散球的集合训练作用
相比融合训练作用,聚散球更主要的训练价值是集合功能训练。但聚散球的这个训练功能对对大多数弱视患者来说,用处不是很大。
眼的集合,也叫“辐辏”或者“两眼同步内转”,形象点说,集合就是“斗眼”。
集合训练更大的价值在于增强內直肌力量,內直肌力加强后,可以对过强抗外直肌力,加上随着融合功能的健全,集合和融合同时起作用巩固眼位正位,从而起到外斜康复作用。但这里说的外斜,指的是间歇性外斜和隐外斜。
这里要讲两个个概念,一个叫“生理性复视”,另一个叫集合近点。
先说生理性复视。这是一种有趣的视觉现象,只是平时我们“熟视无睹”了。其实只有我们两眼聚焦的东西才不重影,聚焦点(也叫交叉点)近处和远处的目标都是两个的,即“复视”。其实在眼视光学理论中,讲的比这个“邪乎”——两眼产生融合的不重影区域叫做“Panum区”,Panum区以外的任何一个点都是复视的。
把生理性复视落实到聚散球训练上。如果你做过聚散球训练,或者看上面这段视频,能体会到这个现象:注视一个球时(A球),A球是一个,而另外一个球(B球)是两个,绳子也以从A球开始分叉。此时,绳子的分叉和B球变成两个,就是生理性复视的缘故。当训练者很明确的感觉到“一个”、“两个”、“分叉”这三个概念时,他的两眼就肯定是“斗”上了。所以,如果是一个孩子需要做集合训练,使用聚散球,家长就解放出来了(辐辏手指操时,家长需要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