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学习仪容礼一

WELCOMEBACKTOSCHOOL

中华传统礼仪学习

做当代文明小学生

本期内容

《礼记》中有句话说,可见仪容在人际交往中是十分重要的。在我们与尊长或朋友交往时,虽然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我们以后交往的过程。

一个仪表堂堂的孩子见尊长时,一定是步履稳重、手不乱动、目光端正、声调温和、昂首挺胸、神色庄重、衣帽整洁的。而我们平时只有如此要求自己,才不失礼仪之道。

本期我们来一起学习:

仪容礼(一)

双手不乱动

朋友们,当我们在路上遇见尊长时,是双手交叉放在背后相见呢,还是恭敬地上前问候致礼呢?《礼记·玉藻》要求我们与尊长相处时,要“手容恭”,就是说我们双手举止要端庄,不要乱指乱动,要有恰当的姿势。

而不同的礼节,双手都有相应的位置,比如路遇尊长时,要恭敬地上前行礼问候,此时双手应叠放在身体前侧,双腿并立;如果接受别人礼物时,就要双手接过来;如果对方是捧着递送,我们就要双手与心齐平的位置捧接礼物。切记:双手乱动给人轻佻的感觉,而把双手放在背后则显得傲慢,这都是违背礼仪的。

举足不轻浮

在尊长面前走路时,我们是一蹦三跳,还是端庄、沉稳呢?《礼记·玉藻》要求我们与尊长相处时,要“足容重”,就是说走路时步履要稳健,不可蹦跳不定。

《礼记·曲礼下》中也提到“行不举足,车轮曳踵”,就是说行走的时候,不要把脚抬得太高,要像车轮贴着地面那样,用脚跟着地往前走,这样才能显示出人的沉稳气质,也是对人对事恭敬的具体体现。

头颅要端正

头部的姿态能反映我们的信仰、意志及精神面貌。当我们路遇尊长时,我们头部的姿态怎么摆放才算合礼呢?《礼记·玉藻》要求人们与尊长或贵宾相处时,要“头容直”,就是头颅要端正,不要东摇西晃。

头直则心正意诚。反之,摇头晃脑则显得轻佻浮躁。因此,我们在见到尊长或贵宾时,不仅内心要恭敬,头部也要端正,胸部要挺直,此为形神兼备,内外双修。

坐姿要挺直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坐如尸”这句话吗?“尸”是古代祭祀时代表受祭的人。这是《礼记·玉藻》中的一句话,是说与尊长相处时,坐姿要端庄大方,恭敬谨慎。《童子礼》也指出:凡是坐,上身要保持正直,合双手,收敛双脚,以示敬意。身体不可东倒西歪、前俯后仰或倚靠物品,这种身姿不仅不美观,并且影响身体的发育,长久以后,容易出现颈椎、腰椎等方面的疾病。

此外,如果与别人同坐时,不要横臂张腿箕坐,不要跷腿抖腿,不要将腿伸到别人腿根处。这些都是违背礼仪的。古人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我们要想成为知书达理的人,一定要从一举一动的小事做起。

目光不斜视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明亮的世界,还是我们表达情感的窗口。当我们面对尊长时,我们应该怎么目视对方呢?《礼记·玉藻》要求我们与尊长相处时,要“目容端”,意思是目光要平稳、端正地注视对方,视线从容,不要斜视,以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千万不要让眼睛飘来飘去,或死盯着对方看,这是不礼貌的。

《礼记·曲礼下》也指出,看人时,如果视线高于对方的面部,就像是在看天,会显得目中无人;如果视线低于对方的腰带,会显得过于自卑;如果眼睛左顾右盼,目光游移不定,则又显得心术不正。这些行为都是违背礼仪的。同时,随时观察尊长表情,如果有什么需求,及时代尊长办理,如尊长有打哈欠或有疲倦之态,要及时请求告退。

典故:孟子休妻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就伸开两腿叉坐着。孟子推门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非常生气,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孟母说:“是什么原因啊?”

孟子说:“她伸开双腿叉坐着。”

孟母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孟子说:“我刚才进屋亲眼看见。”

孟母说:“这就是你的不对了。《礼记》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大门时,要先问屋中有人没有;将要进入厅堂时,必须先高声传扬,让屋里面的人有所准备;将进屋时,眼睛要往下看。《礼记》上为什么这样讲呢?就是为了让人有准备。可是,你现在到妻子休息的地方去,进屋也不先扬声,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叉坐的样子。你说,这是你不讲礼仪,还是你妻子不讲礼仪啊?”

孟子无言以对,连忙承认自己的过错,再也不敢说休妻的事了。

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希望本期的学习,能给同学们带来好的影响。我们下期见啦!

往期回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xingbb.com/jxxs/108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