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光课堂屈光参差的病因和分类

一、屈光参差的病因和分类

大多数人双眼的屈光状态并不完全相同,如果双眼屈光状态的差异较大,会对双眼视功能造成影响,将这种双眼屈光状态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称为屈光参差。两眼0.25D的屈光差异会产生视网膜物像0.5%的大小差异,而人脑能接受的双眼视网膜物像大小差异通常不超过5%,因此,超过2.50D的屈光参差将可能影响正常的双眼视功能。

一.病因

1、发展因素

在眼的发育过程中,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近视度数逐渐增加,如果双眼的进度不同,就可能引起屈光参差。

2、病理因素

病理因素包括遗传性的因素,如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上睑下垂等;获得性的因素,如眼外伤、球内或球周占位性病变、眼部手术等。

二.分类

一、按屈光状态分类

1)复性远视性参差:双眼的等效球镜度都为远视且相差达到1.00D或以上。

2)复性近视性参差:双眼的等效球镜度都为近视且相差达到1.00D或以上。

3)单纯远视性参差:一眼为正视或等效球镜度为正视,另一眼的等效球镜度为近视,且相差达到1.00D或以上。

4)单纯近视性参差:一眼为正视或等效球镜度为正视,另一眼的等效球镜度为近视,且相差达到1.00D或以上。

5)混合性参差:一眼的等效球镜度为远视,另一眼的等效球镜度为近视,且相差达到1.00D或以上。

二、按屈光参差的量分类

1)低度:双眼的等效球镜度差异小于(等于)2.00D。

2)高度:双眼的等效球镜度差异为2.25~6.0OD。

3重度:双眼的等效球镜度差异大于6.00D。

二、屈光参差的临床表现

屈光参盖患者双眼的焦点或最小弥散園的位置不一致,其中一眼的焦点或最小弥散围溶在视网膜上的同时,另一眼的焦点或最小弥散圈必然在视网膜之前或之后。当两者的位置差异不大(2D或以下)时,通常可以同时使用双眼而不出现抑制,视中枢同时接收双眼的像并产生融像,可具有一定的立体视功能。这种用眼方式为双眼单视。但由于双眼视网膜像的清晰度和大小存在一定差异时导致融像困难,故容易发生视疲劳的症状,且双眼视力可能低于视力较好眼的单眼视力。

当双眼的成像清晰度及大小的差异较大,中枢不能产生融像时,通常会抑制其中一眼的像以避免出现复视。有以下两种抑制方式:双眼交替抑制和持续性单眼抑制。

1.双眼交替抑制

视远时抑制其中一眼,视近时抑制另一眼。这种情形最常出现在一眼为正视眼或轻微的近视或远视,而另一眼为2.50~3.00D左右的近视。

由于视远时使用度数浅的眼,而视近时使用近视度数较高的眼,这样视远和视近都不需要使用或仅需使用很少的调节。故通常不会出现视疲劳症状,到了老视年龄也通常不需要配戴近视镜,但由于不能获得正常的双眼单视,立体视功能很差。

2.持续性单眼抑制

无论视远或视近,始终抑制同一眼。例如一眼为正视,另一眼等效球镜度为中高度远视,则无论视远或视近都倾向使用正视的眼,而另眼持续被抑制。

患者同样不会出现视疲劳症状,但如果这种情形出现在婴幼儿时期,将有可能导致废用性弱视。而无论小儿或成人,同一眼长期被抑制,均有可能出现废用性外斜视。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xingbb.com/jxxs/108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