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的屈光状态各有不同,包括正视、远视、近视、散光等屈光类型,并且双眼的屈光类型和/或屈光度数常常会不一致。比如说一眼是近视,另一眼是正视或远视,是为双眼的屈光类型有差异;再比如说一眼远视或近视度数较低,而另一眼远视或近视度数较高,是为双眼的屈光度数有差异;诸如此类的双眼屈光状况差异,称之为“屈光参差”。
医院院长许江涛
所谓“参差”,就好比五个手指头伸出来不一般齐,那双眼屈光度数不一致时,差距如何才能定义为“屈光参差”呢?对于儿童而言,通常把两眼远视或近视(球镜)的度数差异≥度,或散光(柱镜)度数差异≥度诊断为屈光参差。屈光参差有什么危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所先需要了解一下视觉形成的过程。当人的双眼注视一个物体时,物体表面的光线通过眼球的屈光系统折射之后聚焦于眼底视网膜黄斑处,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接收光信号后,把光信号转化为生物电信号,生物电信号通过视神经传导离开眼球,并且通过颅脑视觉传导通路传至大脑枕叶的视觉中枢,视觉中枢对双眼分别上传的视觉信号进行综合分析产生融像,即将两个影像合二为一,形成一个具有立体感觉的物像。以上视觉形成的过程,最终的视觉整合在视觉中枢完成,而视觉中枢能产生融像,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其中包括双眼上传的同一物体的视觉影像的清晰度没有明显差异,并且图像的大小也不能有明显差异。患屈光参差的孩子,度数高的一侧眼上视网膜成像相对而言是不清晰的,模糊的视网膜影像会使该眼的视力发育落后;同时因两眼分别看到的影像通过视觉传导通路上传至大脑视觉中枢后,度数低的眼物像清晰,度数高的眼物像模糊,由于双眼像的清晰度差异,在视觉中枢难以融合为一个影像,双眼就出现了竞争,低度数的眼竞争有优势,视力得到较好的发育,而高度数的眼竞争失利,被视觉中枢抑制,导致视力发育进一步受挫;由于上面这两个因素,使得高度数的一眼成为视力低下的“弱视”眼,即使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视力提高也很有限,这样的弱视称之为“屈光参差性弱视”。形成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危险,依不同的屈光状态有别。远视眼双眼度数仅相差度,高度数眼就有可能形成弱视,散光眼双眼散光度数差别度也有可能在高度数的眼形成弱视,而近视眼的屈光参差相对而言不大容易形成弱视,但如果双眼度数差别达度及以上时,高度数的眼仍有可能形成弱视。
屈光参差的另外一个危害是容易形成水平斜视,多见外斜视形成。这是因为在屈光参差的儿童,度数高的一侧眼被视觉中枢抑制之后产生了弱视,视力发育水平低下,日常用眼中发挥的视觉效力下降,并且无法参与视觉中枢的融像及立体视觉形成,如此该眼逐渐废用,出现眼位偏离正常位置,形成斜视。图片来源于网络对于屈光参差的儿童该如何进行屈光矫正、并对弱视与斜视进行治疗呢?
因为屈光参差性弱视经常出现于远视和散光眼,针对有弱视的患者,首先给其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即散瞳验光),并根据验光结果出具合理的配镜处方,配戴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并遮盖优势眼以打破弱视眼的竞争劣势,给予弱视眼更多的使用机会,促进弱视眼的视力发育。如果治疗开始年龄较晚,治疗效果较差时,应该同时对弱视眼进行视觉训练,以缩短疗程。针对继发斜视的患者,当弱视眼视力提高,双眼视力水平基本平衡时,则应给予斜视矫正手术,以恢复其视轴平行对称,为重新建立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创造条件。视觉训练屈光参差的患者,戴框架眼镜时,由于两眼的镜片度数不同,导致两眼看同一物体时,透过镜片看到的物像大小会有差异。矫正近视的凹透镜使物像缩小,矫正远视的凸透镜使物像放大,屈光度每变化50度,产生1%物像大小变化,此为双眼的视像不等。视觉中枢融像的条件之一是双眼上传物像的大小不能有明显差异,否则会融像困难,出现视物模糊、视物重影、空间定位困难、视物不能持久、眼涨痛、头晕头痛等症状。成人对双眼屈光度差的耐受在度~度之间,即对双眼的物像大小差别的耐受一般不超过5~6%,儿童对屈光参差的耐受程度强于成人,但随双眼屈光度差异变大,像差引起的融像困难仍然是配戴框架眼镜的障碍。对于屈光参差的患者,尤其是双眼度数差异大的患者,配戴高透氧材料制作的硬性角膜接触镜(RGP)优于框架眼镜,因为佩戴RGP产生的像差最多不超过7%,有利于视觉中枢融像,对于高度数散光亦有更好的光学矫正效果,能显著提高屈光参差患者戴镜的舒适性,也有利于提高屈光参差弱视的治疗效果。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条件合适者可配戴角膜塑形镜,能让孩子在日间脱去眼镜,获得清晰的裸眼视力和舒适的双眼融像。医院院长许江涛
成人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可以通过手术进行矫正。根据患者的屈光状态和眼部条件,有不同类型的近视屈光手术可供选择。郑重申明:1.欢迎转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