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5日国家卫健委在北京发布了中国首部《中国眼健康白皮书》,其中明确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眼总体发生率高达53.6%。同时,由于上半年受到疫情冲击的影响,众多学校开展了大规模的“云端”教学活动,据教育部对9省份人的最新调研显示,与年底相比,半年来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问题所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
为共同研讨现阶段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问题,把控新趋势推动新发展,普及正确的爱眼护眼知识。年10月17日,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光学组联合温州医医院、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在辽宁大连共同举办的“VisionChina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名师讲堂”。
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瞿佳教授指出,关于儿童近视防控问题作为目前社会的普遍现象,一方面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要提高对于孩子视力健康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是要全民行动起来,共同学习科学用眼护眼的知识。
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瞿佳教授在发言
譬如在发现孩子看远模糊、看近清楚,看东西时喜欢眯眼、斜眼、歪头,并喜欢近距离看东西时就要注意了,这是孩子近视征兆出现了,应立即去正规的眼科医疗机构进行眼检查。近视防控作为老生常谈的问题,瞿佳强调,首先要做到“三个早”,即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孩子在刚出生时就应该做眼病筛查,在三岁时建立屈光档案,同时在青少年时期定期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验光,他还强调,近视发生越早近视控制效果越差,越容易发生高度近视。
在孩子学习过程中,读写时应当保持正确姿势,同时以劳逸结合为前提进行学习,不给孩子造成过高的用眼负担,每天保持适当的户外运动时间。对于学校,可定期开展近视防控等相关健康教育课程活动,提高师生对近视防控的知识储备与素养,引导孩子有眼部不适时及时告诉老师和家长,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中华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副组长、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教授杨智宽《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报告》对青少年用眼行为、视觉环境及近视认知情况等方面展开深度解读。
中华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副组长、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教授杨智宽发言
???
此次调研针对疫情期间全国各地使用云夹的近万名活跃用户,跟踪调查七个月时间并和18年的数据进行比对,结果显示,疫情期间虽然用眼距离有所增长,但用眼时间增加了半个小时,因现实条件导致户外运动有所限制,环境照度明显下降,导致用眼压力急剧增加,从而使得疫情期间患近视的孩子不断增长。据爱尔眼科自制的测视力小程序后台数据显示,超八十万自测人群中视力不良的青少年儿童随年龄增长愈加增多。
杨智宽指出,在目前疫情已趋于常态化情况下更容易引起近视情况,用眼情况随着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近视防控工作的推动更需要更多新方法新技术的支持。
专家们还就“近视防控,家长如何知行合一?”或“知易行难”等情况开展了沙龙讨论。
杨智宽现场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他曾接诊的一个两岁就患有五百度左右近视的孩子,一开始以为是遗传因素导致孩子近视,检查结果表明,孩子并没有遗传方面的问题。最后通过询问孩子妈妈才知道,妈妈由于工作很忙,因此在孩子几个月时就将手机作为安抚工具,从而导致孩子低龄阶段就患近视了,所以“妈妈”是孩子近视防控中的守门员,其角色非常关键。
还有的家长虽然对近视防控有一定了解,但因为工作繁忙的缘故,不能持续监督孩子,家长作为孩子近视防控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孩子的近视风险将急剧增加。
近视防控工作不仅是医生的责任,更是要靠家长的理解和孩子的执行,医院视光中心主任医师李丽华教授在临床一线工作就遇到不少这样的家长,孩子已被诊断为近视了,医生建议佩戴角膜塑形镜,但家长仅凭借搜索引擎上的话便不接受医生诊断,最终导致孩子近视度数不断的加深直至高度近视。因此,家长和孩子对近视应有科学的认知并谨遵医嘱。
面对近视问题,从“防”和“控”两个层面来说,家长真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