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击
蓝
字
关
注
我
们
吧
弱视是什么
眼球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而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仍达不到0.8者称为弱视。目前,我国弱视标准为矫正视力≤0.8或两眼视力差≥2行。弱视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眼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弱视加重,甚至失明。
患弱视怎么办
弱视的治疗最关键是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越早治疗预后越好,一般弱视的冶疗疗效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小疗效越高,3~5岁组治愈率在85%左右,5~7岁组在78%左右,7~9岁组效果就差了,到12岁治愈的可能性不到50%,故弱视要及时治疗,治疗弱视的方法很多,若从开始认真治疗视力是可以恢复正常;成人治愈基本无望。
治疗弱视首先找到病因,在去除斜视、屈光不正、白内障病因同时进行弱视治疗,若是中心注视性弱视多采用遮盖法,即遮盖健眼,具体是1岁婴儿遮盖健眼3天,盖弱视眼1天,即3∶1,每周复诊;2~3岁儿童遮盖则是4∶1,每2周复诊;4~6岁儿童是6∶1每6周复诊,6岁以上儿童可全日遮盖,无需遮盖弱视眼,3~4个月复诊一次。还可以采用压抑疗法,即健眼每日点阿托品以压抑其功能,而弱视眼戴眼镜矫正看远或看近,也可以用视刺激疗法治疗弱视。
★病因★1.斜视性弱视
单眼注视患儿的偏斜眼多发生弱视,是由于患儿眼位偏斜发生复视,为了消除复视及视觉紊乱,视皮质中枢主动抑制由斜视眼黄斑输入的视觉冲动,该眼黄斑部的功能长期被抑制而形成弱视,即视觉混淆引起视皮质抑制的后果。
2.屈光参差性弱视
双眼屈光参差较大,使视网膜成像清晰度不等或经矫正后视网膜成像大小不等,融合困难,视皮质中枢抑制了来自屈光不正较大一眼的物像,长时间的抑制就发生了弱视。
3.行觉剥夺性弱视
在婴幼儿期因屈光间质混浊、完全性上睑下垂、先天性(如眼睑血管瘤)、医源性(如遮盖)等原因,使光刺激不能进入眼内,妨碍了黄斑接受行觉刺激,使视功能发育收到抑制。如在视觉敏感期(3岁以前)发生则更易形成弱视。
4.屈光不正性弱视
单侧或双侧,发生在高度屈光不正未戴矫正眼镜患儿,常为高度远视或散光,由于调节有限。又未配戴矫止眼镜,视远、近物都不能获得清晰物像而形成弱视。
★分类★1.轻度弱视:视力为0.8~0.6。
2.中度弱视:视力为0.5~0.2。
3.重度弱视:视力不超过0.1。
★临床表现★常无症状或一眼视力低下,弱视眼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均低于0.9。在儿童期有遮盖、斜视和(或)眼外肌手术史。矫正视力低于正常同龄儿童,多为单眼,也可双眼。同样大小的视标,单个比排列成行者容易认清。
1.斜视性弱视
儿童期患共同性斜视者可能发生弱视,因为双眼不能同时对同一物体协同聚焦。由于儿童的大脑比较容易调整和适应,它会抑制一眼获得的比较模糊图像,干扰大脑的视觉发育,造成该眼视力下降,即发生弱视。当双眼偏斜程度很小时,检测很难发现。但斜视程度很小者,也有可能发生严重弱视,临床上不应忽略。
2.屈光性弱视
双眼屈光参差可以导致弱视,屈光不正程度较低的眼提供相对较清晰的视网膜像,大脑选择该眼的像,而抑制另一屈光不正度数高的眼的模糊像,造成该眼弱视。对患不对称远视的儿童,需要特别的警惕,因为双眼的调节是等同的,在同一个时间只能将一眼的像聚焦,远视程度高的眼因无法清晰聚焦而被抑制。屈光性弱视的严重程度,与斜视性弱视差别不大。
3.形觉剥夺性和遮盖性弱视
主要原因是眼球屈光介质混浊或不透明,如白内障、角膜瘢痕等,限制了充分的视觉感知输入,扰乱了视觉发育。即使将不透明介质清除后,这种弱视可能还一直存在。遮盖性弱视发生率比较低,一般发生于对正常眼的遮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