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散能力不足的表现:
1.近距离阅读看书眼睛会疲劳、酸痛;
2.阅读速度慢;
3.长时间近距离阅读,注意力会下降,无法集中;
4.交替看远看近会视物模糊、复视。
原因:由于物理外伤、先天遗传等原因引起眼位异常、融像和集合功能异常。
改善方法:一般使用聚散球进行聚散功能训练,其价格相比其他器械更为便宜,训练方法也简单方便,容易掌握。
好处:聚散训练可提升融像范围。聚散球可模拟看远时调节放松的过程,看近时调节紧张、眼睛向内、增加集合的过程。
聚散训练也可提高以下视功能:
1.提高双眼视觉运动;
2.提高双眼聚散能力;
3.提高眼睛看近,看远的聚散灵敏度,增加聚散幅度;
4.促进日常用眼的舒适度,缓解视疲劳。
聚散球对融像范围的作用:
融像功能是第二级双眼单视功能,三级视功能的检查包含了融像范围。正常人的融像范围是:交叉性融像范围25~30度,,非交叉性融像范围4~6度。针对交叉性融像范围小,聚散球的训练比较有效。
融合范围的健全,一方面可以促进立体视觉的产生和完善,另一方面可以预防和抑制斜视。聚散球训练也可以缓解由融像功能异常引起的视疲劳。
聚散球对集合能力的作用:
集合训练更大的价值在于增强内直肌的力量,内直肌肌力增强后,可以对抗过强外直肌力,加上随着融合功能的健全,集合和融像功能同时起作用巩固眼位正位,从而起到外斜康复作用(间歇性外斜和外隐斜)。
集合近点,指的是两眼最大集合量,注视目标距离两眼连线的距离。正常人的集合近点在7厘米以内,集合功能不足、外斜的人,多数大于这个距离。通过有效训练可以使集合近点趋于正常。
融像和集合功能检查:
1.同视机检查;
2.综合验光仪检查;
3.三棱镜检查。
训练方法一:
1.将绳子一端固定,视线与绳子平行,另一端拉紧绳子置于鼻尖部,保持绳子水平;
2.将红球,黄球,绿球分别置于距离眼睛30cm,60cm,90cm的位置;
3.注视近处红球,此时黄球、绿球分别有两个,绳子也有两条,且刚好在红球处相交,注视5s;
4.注视中间黄球,此时绿球、红球分别有两个,绳子也有两条,且刚好在黄球相交,注视5s;
5.注视远处绿球,此时红球、黄球分别有两个,绳子也有两条,且刚好在黄球相交,注视5s;
6.交替注视不同的球,3-4次,每次注视时间5s;
7.将红球移近5cm,黄球、绿球的距离不变,重复上述步骤10次,直到红球移到鼻尖2.5cm,即可达到训练要求的效果。
训练方法二:
1.将红球放在距离眼睛2.5厘米处,绿球(或黄球)放在1米处;
2.注视远处1米的绿球为1个,近处2.5厘米的红球为两个绳好似在绿球处相交,注视5秒;
3.5秒后,缓慢地将注视点从远处的绿球移动,直到近处的红球,注视5秒;
4.5秒后,缓慢地将注视点从近处的红球移动,直到远处的绿球,注视5秒;
5.上述动作重复20次;
6.移除红绿球,要求从1米到2.5厘米,进行自主集合运动,并始终能够保持感觉到X(复视)存在。
注意事项:
1.保持注视的珠子单一且清晰,每次训练时间15分钟左右,每天早晚两次。
2.此训练是双眼下训练,不可遮盖单眼训练。
3.聚散过程中,绳子的分叉处刚好接在球上。
4.初始训练,可用两个球,降低训练的难度。
5.如果看到俩个珠子,说明双眼不能很好协调工作。
6.注视近处球时,可以提示自己需要用力;注视远处球时,需要放松眼睛。
名词解释:
融像
融像功能属于Ⅱ级双眼视功能,分为感觉性融像和运动性融像。
感觉性融像:在双眼具有正常同时视觉的基础上,大脑进行分析处理,能将同时来自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有轻微差异的两个影响综合为一个完整物象的功能。
运动性融像:是一种大脑枕叶的心理视觉反射,是指由于落在两眼视网膜非对应点分离物像的刺激,视中枢引起反射性眼球定位运动,将物像调整到两眼中心凹或对应点上的能力,又称为融像力(fusionfaculty)或矫正性融像。
融像范围分为水平融像范围和垂直融像范围。
水平融像范围:注视特定距离的视标,注视最佳视力上一行单行视标,不断加基底向内(BI)或基底向外(BO)的三棱镜,获得模糊点和破裂点,然后获得破裂点后逐渐减小棱镜,获得恢复点。
集合能力:又称辐辏功能,指将视线向中间聚集的能力。
内直肌:内直肌(rectusmedialis),又称内水平肌、眼内直肌(adducensoculimuscle),是眼外肌中最粗壮有力的一条。
间歇性外斜:间歇性外斜视是指患者视物时视线轴常常分开,最初是在看远处物体时发生,即当看远处时,患者仅能间歇性控制眼球正位,双眼视线轴时常不在同一个位置,且随着患者年龄增长,眼球的调节集合功能逐渐减弱,间歇性外斜视的次数和时间逐渐增加,当失去相应的代偿能力时,最终发展成为恒定的外斜视。
外隐斜:外隐斜是眼位有向外偏斜的倾向,但被融合反射所控制而不出现偏斜,并能保持双眼单视。
···
文:白木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