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赵先生,1年半前在一次劳动中出现了头晕症状,由于症状较轻,并未引起他的重视。后来,赵先生的头晕逐渐加重,出现了行走不稳的症状,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一年来,家人带着赵先生东奔西跑,医院就诊,尝试过一些口服药物治疗,效果却不尽人意。最近一个月赵先生家中事务繁忙,病情进展更快了,站立时出现了晃动感,行走变得跌跌撞撞,甚至有过晕倒的现象。这让他的家人感到十分不安,赵先生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
经过朋友推荐,赵先生和家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医院东区脑病科三区,希望接受中医特色治疗。经过脑病科主任张龙生、脑病科三区主任孙静等多名专家的会诊,并组织科内展开疑难病例讨论,最终赵先生确诊为“多系统萎缩”。
多系统萎缩是神经科疑难杂病之一
由于病因不明,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和药物匮乏,而在祖国医学中,这种疾病属于“风痱”范畴。医师按照风痱的发病特点,根据赵先生的具体情况,为他制定了一套中医药治疗方案,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针刺、艾灸、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手法。
经过2周左右的治疗,赵先生的头晕症状减轻了,可以独自站立,晕倒现象不再发生,行走时跌跌撞撞的程度明显减轻,情绪也平静了许多。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痱”的描述,“风痱”一词来自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痱之状,身体无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乱,一臂不遂者,风痱也。时能言者可治,不能言者不可治。”其对风痱的描述,和西医的多系统萎缩的临床表现十分吻合。中药的多靶点治疗特点,对于这种多系统病变较西医的精准治疗有着明显优势,运用辨证论治体系,配合中医的非药物治疗,虽然不能治愈疾病,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东区脑病科医师提醒大家,头晕、站立行走不稳是常见的神经科症状,很多人认为是“脑血管病”。其实,这一类的病症原因很多,因此专科疾病还是要找专科医生进行处理,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延误病情。
相关知识链接
多系统萎缩是什么?临床表现有哪些?
多系统萎缩是一组原因不明的散发性、成年起病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多系统变性疾病,累及锥体外系、锥体系(脑干和脊髓)、小脑和自主神经等多个神经系统。起病隐匿,缓慢进展,逐渐加重。
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以动作迟缓、强直、易摔倒为主要表现的帕金森综合征亚型;以宽基底步态、肢体动作不协调、动作性震颤及自发性凝视触发性眼震为主要表现的小脑性共济失调亚型;以体位性低血压、排尿功能异常、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吞咽困难、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亚型。
信息来源:医院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