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讲坛高度近视限制性内斜视的手术治

我们先来看两个病例。

个病例来自漳州,是一个六十四岁男性患者,双眼高度近视,且双眼白内障。当他去做白内障手术时,白内障医生告知其斜视太严重,无法直接做白内障手术,建议到斜视专科来,矫正斜视后再做白内障的手术。

该患者有高度近视的家族史,小时候轻微斜视,而后逐渐加重,表现为长期进行性的内斜视,医院做过斜视手术,但手术时间及术式已记不清楚。

入院后检查,右眼只有光感,左眼的视力只有眼前手动,双眼固定在鼻下方,无法向各方向转动。查B超发现其右眼眼轴31.26mm,左眼眼轴32.16mm,因为眼球极度内转,无法做验光检查。

我们诊断其为高度近视限制性内斜视,行双眼的Yokoyama+双内直肌后退8毫米、悬吊2mm。

这是患者术前的一组照片,9个诊断眼位,其双眼几乎固定在鼻下方,向各个方向都不能转动。

这是患者术后七天来门诊复查的照片,从这两组照片对比可以发现,患者的术后眼位已经得到改善,且向各个方向都有一定幅度的运动。患者及其家属对术后效果都十分满意。

上面是术前做的眼眶水平位、冠状位的CT扫描。术后一天做了水平位和冠状位的扫描,我们来看一下,术前、术后的CT片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首先我们看 张,可以发现患者双侧的外直肌都向下方移位,双侧的上直肌都偏向鼻侧,且其视神经向颞上方扭曲。

第二张照片可以发现,由于高度近视,患者的眼球已成椭圆形,而且其眼球的后极部向颞上方脱出,顶住了眶外侧壁,眼球与眶壁之间已经没有间隙。

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三张照片和 张照片有什么区别。与 张对比,可以发现双侧的外直肌在术后已经上移,且其上直肌也向颞侧移位。视神经从眼眶的颞上方移向眼眶正中央偏鼻侧的位置。

我们再来看第四张CT片,我们可以发现其眼球已回纳到肌圆锥内,眼球与眶外侧之间有了正常的间隙。

第二个病例,来自漳州的一个女性患者,五十三岁,双眼高度近视。医院做了右眼内直肌的切断、外直肌缩短了8毫米。手术做完以后右眼眼位得到改善,而后做了右眼的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白内障术后没多久,眼睛又向鼻侧偏斜进去了,于是当地医生建议转诊到我院来。

这位患者表现为长期进行性的内斜视。

该患者右眼视力25cm指数,左眼视力只有眼前手动,双眼固定在鼻下方,向各个方向都不能转动,B超检查,右眼轴33.82mm,左眼轴33.60mm,我们的诊断是高度近视限制性内斜视,行双眼Yokoyama手术+左眼内直肌后徙8mm+右眼内直肌探查、切断术。

这是患者术前的一组照片,其双眼向9个方向注视,均不能转动,固定在双眼鼻下方。

这是术后 天的一组照片,我们可以发现该患者的眼位基本是正的,且双眼向各方向都有一定的转动幅度。

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高度近视限制性内斜视的定义。

首先患者有高度近视,且眼轴长度通常在三十毫米以上。其外转、上转均受限,且被动牵拉试验阳性,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双眼固定在内斜位或者内下斜位。

这样的患者也称为重眼综合征,或者高度近视进行性内斜视。

在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因高度近视患者度数非常高,视力很差,看远不清,长时间只看近不看远,导致其外展不足,双眼内直肌挛缩,故认为这类疾病是由于双眼内直肌肌肉组织变性造成的。

直到年学者Thomas在高度近视限制性内斜视的发病机制研究上取得了革命性突破,他通过影像学方法,发现这类患者的外直肌下移,认为外直肌移位可能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且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不仅外直肌的位置变化,上直肌的位置也有变化,而且眼球的后部发生了颞上方的脱位。

从CT的水平位和冠状位可以看出,患者的外直肌向下移位,上直肌向鼻侧移位。增长的眼球后极部已经超过整个肌锥的包绕,向颞上方疝出,也就是说肌锥容纳不下膨大的眼球,从外直肌与上直肌之间疝出、脱位。

这类疾病中,眼轴增长是主要的原因。眼轴通常大于30,甚至32毫米。且它的发病与Pulley悬韧带组织的断裂有关。由于上下斜肌的解剖结构不对称,导致在颞上方,也就是外直肌与上直肌之间,缺乏眼外肌,仅有Pulley组织,因此外直肌与上直肌之间的颞上方是最薄弱的。由于高度近视眼轴的增长,肌锥容纳不下,而从这个最薄弱的颞上方膨出脱位。

这张图是对核磁共振影像进行的3D重建,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外直肌向下方、上直肌向鼻侧移位,整个眼球的后极部从颞上方脱位。

在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人们对这类疾病的认识不够,对于这类内斜视的治疗,通常医生会选择将内直肌后徙,或直接切断,但术后发现这类病人斜视复发的几率非常高。

也有医生建议做双内直肌的后退,再联合外直肌的缩短,认为这样手术效果会更好。但是其复发率也相当高。

通常患者及医生都对这个手术的结果很不满意。

也有学者建议,内直肌后退的同时做外直肌的缩短,而后把外直肌进行移位。这个手术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把内直肌后退, 量可以后退到10毫米,然后把外直肌 量截除、缩短,再把外直肌固定在其原来肌肉走形路径的巩膜表面。但是这类手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因为高度近视,如果眼轴达到30毫米以上,其巩膜很薄,此时外直肌又 量缩短了,所以此时外直肌可能会无法固定。而且这种手术后复发率也很高。

直到年,一位名为Yokoyama的日本学者,首先在欧洲斜视会议上提出,可以把上直肌劈开1/2,把外直肌劈开1/2,而后把上直肌的外1/2与外直肌的上1/2进行联结,使其像一个肌肉的悬韧带,将增长的眼球推回肌锥内。这样的手术也有学者称之为LassoOperation(套索术)。这样的手术一定要用不可吸收的缝线来做。

患者术后的效果评价有三个指标: ,眼球突出肌圆锥的程度,即测量其脱位角;第二,有很多时候患者无法外转,可以评价术前与术后外转角的改变;第三,斜视角,术前、术后内斜的角度是否得到改善。可以用这三个指标来评价手术的效果。

这张图是通过软件测量上直肌与外直肌之间的夹角,来对比术前与术后眼球脱位是否得到改善。

有学者总结了六名患者,共八只眼手术前后的脱位角变化,他发现这些患者平均术前上直肌与外直肌的平均夹角为度,术后脱位角变小了,平均为度。

图中红色圆圈代表正常眼球运动的范围。*色线条则为患者实际的眼球运动范围。图中可见,术前患者眼球只能固定在鼻下方,几乎没有什么运动的范围(上方图示)。与术前对比,术后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下方图示)。

这个学者对其手术的这8只眼进行了分析,术前平均外转角为-46度,即眼球外转时离中线还有46个圆周度,而术后平均值为+34度,即术后眼球不仅能转到中线,还能离开中线向颞侧34度。术前、术后眼球运动外转平均改善了80个圆周度。

这6名患者术前内斜的平均斜视角为75.5度,术后平均为15.8度,通过Yokoyama手术,患者斜视角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Yokoyama手术将从外直肌与上直肌之间膨出的眼球还纳回肌圆锥,恢复了眼球的解剖结构,解决了重眼综合症的病因。

如果患者术前牵拉试验内直肌挛缩不是很严重,且斜视角也不是很大,可以只做yokayama手术,不同时做内直肌的后退。

第三,像这样的患者,应尽量避免行外直肌的缩短,否则可能导致眼球脱位更加严重。

到目前为止Yokoyama手术被认为是治疗高度近视限制性内斜视最有效的方法,患者术后眼位得到改善,且眼球的运动也得到了很大部分的恢复。

术前给患者做眼眶水平位与冠状位的CT或MRI扫描非常有必要。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诊断。特别是从冠状位我们可以看出患者的外直肌、上直肌是否有移位,眼球是否有脱位。这些影像学的表现可以更明确地支持我们的诊断。这样的患者,我们可以大胆地行yokoyama手术,术后效果非常好,患者满意度很高。

赞赏

长按







































西宁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癜风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xingbb.com/nxs/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