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斜视和外斜视,哪个对双眼视功能损伤更大?
双眼视觉发育关键期一般在出生后6个月到1岁迅速发展,在1岁到2岁的时候达到顶峰,然后逐渐减退,到5岁基本成熟,如果在这一段时期内出现异常的视觉经验,则会影响双眼视觉的发育。
对于外斜视,发生的年龄相对较晚,在这之前,许多孩子已经建立起了正常或者基本正常的双眼视觉,而且,外斜视早期经常是间歇性的外斜,也就是说,有一部分时间能够控制眼位正位,这个时候呢,即便之后的外斜视破坏了双眼视功能,等把手术眼位矫正之后,之前的双眼视觉经常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
但是内斜视发生的年龄比较早,经常发生在双眼视觉建立之前,而且一旦发生,很难控制正位。
完全调节性内斜视,这一类型,内斜视的孩子,大多处于恒定性斜视状态,因此,对双眼视觉的破坏还是比较大的,即使以后手术矫正了斜视,也不容易建立起正常的双眼视觉,所以,共同性斜视来讲呢,内斜对孩子的立体视影响会更大一些。
斜视的宝宝看东西和正常人一样吗?
斜视的宝宝看东西和正常人其实是不一样的,斜视的孩子看东西,有两大不良现象,一个叫复视,一个叫混淆视。
什么是复视,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东西变成两个,很多斜视早期的孩子会说,看见两个妈妈,部分家长会说,别瞎说,什么两个妈妈,以为孩子是撒谎。在这里提醒家长朋友,当孩子述说两个妈妈或者看东西有重影的时候,医院,因为正常的孩子不会出现看东西有重影或者看东西成为两个,只是斜视的孩子他才会有这样的表现,这样的现象成为复视。
混淆视这个概念比较抽象,简单的说,就是不斜视的右眼看到一只小猫,斜视的左眼看到一只小狗,这个小猫和小狗在视网膜上出现重叠在一起,就相当于我们在一张底片上同时两次曝光,这种表现称之为混淆视,孩子看东西肯定非常的难受。
同时,斜视的宝宝容易形成弱视,孩子为了克服斜视后产生的复视和混淆视,经常一见太阳光就把一只眼睛闭住,但如果孩子经常斜视,复视或者混淆视经常出现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中枢就不高兴了,总是有两个不同的物象在干扰它,于是我们的大脑中枢强行把另外一个复视物象压抑住,形成了单眼抑制,久而久之呢,被抑制的眼就会形成弱视。
斜视孩子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定位不稳,存在复视的孩子下楼梯的时候,会感觉看见两个楼梯,这个时候他选择的楼梯可能不是真正的楼梯,而是斜视眼看见的虚的楼梯,很多家长说,孩子出现斜视以后,走路总是跌跌撞撞的,不稳,有一部分没有复视的孩子,因为大脑强行抑制了一只眼的复视像,形成单眼视觉,这个时候孩子没有立体感,也就是说,他没有深度感,以及他的定位功能是不准确的,拿东西不稳,或者走路的时候深一脚浅一脚的。
斜视的原因都有哪些?
斜视是个比较常见的儿童眼科疾病,除了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看东西以外,对外貌的影响也比较大,因此,预防斜视就显得非常重要。
引起斜视的原因有哪些呢?
1.屈光的异常。
比如高度远视孩子会形成调节性内斜,远视的孩子看近的时候由于要加强调节,就会产生过量的辐辏,从而导致内斜视。
而近视的孩子由于不需要或者很少需要调节,就会产生辐辏不足,可能会导致外斜。
那么高度近视呢,由于会经常过度近距离的用眼,久而久之呢,容易引起固定性内斜视。
2.知觉的障碍。
由于先天和后天的某些原因,比如说角膜浑浊、先天性白内障、玻璃体浑浊、*斑发育异常、屈光参差过大等等造成视网膜成像不清、视功能低下,那么双眼无法建立融合反射以保持双眼的眼位的平衡,从而导致了斜视的出现。
3.遗传因素
由于同一家族在眼的解剖生理上,具有相似的特征,并且以多因子的遗传方式传给了子代,所以斜视出现了遗传的倾向。
斜视的遗传因素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在临床上经常见到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有的时候在门诊给孩子看病的时候,往往发现家长总是侧着脸跟你说话,不敢正视医生,后来仔细一看,家长也有斜视,最多的时候,在一个家族曾经发现过十几例斜视的病人,斜视的遗传因素非常高,尤其是间歇性外斜,包括调节性内斜,遗传的几率非常的大。
国外曾有人报道斜视的遗传占到45%左右,而国内有人报道共同性斜视的遗传率占到了85%,但是提醒一下,斜视并不是显性遗传,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共同性斜视有多因子遗传的特性。
家长如何在家里早期发现孩子的斜视?
斜视的表现很多,最容易被发现斜视的就是调节性内斜,这类斜视的孩子平时看远处的时候眼睛正常,但是看近距离目标的时候会出现内斜视。
间歇性外斜的孩子,在阳光底下怕光,遇到强光就会闭上一只眼睛,有的孩子看东西总是不能聚焦到一个点上,感觉孩子总是在楞神,这样的孩子常常被误认为是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的时候孩子经常被老师批评,再者孩子经常有的会歪头看东西,还有一部分孩子是定位不准,上体育课的时候不能走直线,被老师批评。
总之,遇到上述所说的所有的症状的时候,家长一医院做详细的眼科检查。
深圳爱眼堂眼科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