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A是调节性集合和调节的比值的简称。丈量的是患者在动态调节和调节静止状态下的调节性集合作用的改变量。AC/A值为每度的调节力能带动多少棱镜的调节性集合度数。正常值一般是3-5(棱镜每D)。丈量AC/A比值对我们平时临床上科学的处理双眼视觉异常帮助甚大。一.人眼常见的几种聚散类型:(下面把聚散同一简称为集合)人眼常见的聚散类型有4种,张力性集合,近感知性集合,调节性集合和融像性集合。张力性集合代表眼球休息状态时候的生理位置,屈光不正矫正后,通常我们把看远的隐斜视的就是张力性集合。张力性集合过大,就导致内隐斜视,张力性集合过低,就导致外隐斜视。近感知性集合是由于心里感知物体在近处而产生的一种集合现象,近感知性集合的刺激主要是空间深度觉的感知,其中包括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而视觉信息在生活中占主导。调节性集合:当物象落在黄斑中心后方时候,很自然需要动用调节,使物象变清楚。但是动用要调节之后,必然带来等量的集合刺激,中枢神经指挥双眼外直肌放松,内直肌紧张收缩,双眼往内转。这个就是简单的调节性集合的生理。这个也就是为什么很多高度远视的人为什么轻易发生内斜视现象,然后带上矫正眼镜之后,内斜视消失。融像性集合是当以上三种集合总量超过了该间隔的集合需求或者低于该间隔的集合需求时候,融像性聚散此时起到一个中和的作用,使四种集合总量恰好即是该间隔的集合需求量。二.AC/A的推导AC/A是调节性集合和调节需求之比,说白了就是一个D的调节能产生多少棱镜度的调节性集合。临床上,AC/A的丈量就是为了分析调节性集合和双眼视觉异常的关系。而我们平时经常用到的就是计算性AC/A和梯度性AC/A。1.计算性AC/A操纵方法:首先远用屈光全部矫正,然后丈量出看远的隐斜视和看近的隐斜视,然后直接套公式:PD(cm)+近间隔(m)×(近间隔隐斜视-远间隔隐斜视)比如说看远是隐斜视:-2棱镜度,看40cm间隔时隐斜视:-6棱镜度,患者的PD=6.4cm那么计算性AC/A=6.4+0.4×(-4)=4.8棱镜度/D计算性AC/A的推导:说直白了,计算性AC/A就是:在打破融合的状态下,(看近的眼球转动总量-张力性集合的量)/调节需求的量。看近的眼球总转动量=近间隔聚散需求+近间隔隐斜度数所以由此推导出计算性AC/A=(近间隔聚散需求+近间隔隐斜视-张力性集合)/调节需求由于,然后近间隔聚散需求=PD(cm)/外物间隔(m)把上面的公式套进往可以又得出,计算性AC/A=瞳距(CM)+视近间隔(M)×(近间隔隐斜视-看远时隐斜视)或者计算性AC/A=瞳距(CM)+(近间隔隐斜视-远间隔隐斜视)/近间隔调节需求。这两种形式。计算性AC/A的优点:简单方便,可以把丈量出来的隐斜视直接带进往,比起梯度性AC/A来,减少了球镜附加的影响,更好的减少了焦深对计算性AC/A测试值的影响。缺点:受到近感知性集合的影响比较大,由于我们可以从推导方式看出,近感知性集合越大,丈量出来的AC/A值也就越不真实。假如把近感知性集合和调节性集合同一称为近间隔相关集合,那么我个人以为计算AC/A称之为近间隔相关集合和调节的比值更为恰当些。由于计算性AC/A丈量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调节性集合和调节的关系。还有一个题目就是计算精度的题目了,由于理论上聚散需求=PD(cm)/视标间隔(m)。但是我们实际计算的有效间隔应该是视标到眼球转动中心的间隔,而上面换算的却是视标到眼镜的间隔。而通常来讲,我们习惯以为眼镜到眼球转动中心的间隔约即是2.7cm,所以计算性AC/A丈量误差还是比较大点,除非用原始公式:近间隔聚散需求+近间隔隐斜视-张力性集合)/调节需求,才能相对更精确点。2.梯度性AC/A梯度性AC/A操纵方法:首先,我们在屈光状态足矫的条件下,先丈量一个间隔的隐斜视(隐斜视1),然后在不改变间隔状态下,加上一个(+n)D或者(-n)D的球镜度再丈量一次隐斜视(隐斜视2),然后直接套公式:梯度性AC/A=(隐斜视1-隐斜视2)/(调节刺激1-调节刺激2)。也有人为了方便起见,直接把附加的球镜度设置为(+1)D然后直接丈量梯度性AC/A=(隐斜视1)-(加+1.00DS的该间隔隐斜视)。梯度性AC/A公示的推导:(眼球内转总量1-眼球内转总量2)/(调节刺激1-调节刺激2)由于融合被打破,眼球内转总量=张力性集合+近感知性集合+调节性集合两次的隐斜视丈量中,由于间隔相等,所以近感知性集合和张力性集合不变,唯一改变的就是调节性集合,所以:眼球内转总量1-眼球内转总量2=隐斜视1-隐斜视2。这样得出梯度性AC/A=(隐斜视1-隐斜视2)/(调节刺激1-调节刺激2)。梯度性AC/A丈量的优点:丈量出来的AC/A值可以不受到近感知性集合的干扰,丈量值理论上就是即是真实的调节性集合和调节之比。梯度性AC/A丈量的缺点:比较轻易受到焦深的干扰,特别是当附加了负镜片的时候,患者比较难保持足够的调节使视标精确的成像于视网膜黄斑部,这样就轻易加大误差。改良方法:丈量梯度性AC/A时候,看近的时候避免使用负镜片来刺激调节,可以直接用+1.00DS球镜来替换其他的球镜片。它的优点就是可以避免负球镜片带动起来的调节刺激难以放松。也可以防止过大度数的正球镜片对调节放松效果不理想。讲穿来就是尽量的减少镜片因素引起的调节刺激和调节反应相差过大。AC/A测试要留意事项:1.丈量隐斜视环境不要太亮,免得检查数据受到焦深的影响,调节反应和调节刺激相差太悬殊。一般是调节反应低于调节刺激,丈量出来的刺激性AC/A值比反应性AC/A值偏低。2.视标上面的字要尽对看得清楚,以控制调节相对稳定。3.做梯度性AC/A测试时候,所增加的正镜片值不可以大于检查间隔的远点,所增加的负镜片不应该使患者产生调节滞后,确保眼睛在明视范围内。4.要严格的丈量瞳距,包括远用的和近用的,不能不管近间隔瞳距是多少就直接用综合验光仪上面的近用瞳距给被检者,由于综合验光仪上面的近用瞳距比较呆板。综上所述,我以为计算性AC/A丈量的不仅仅是调节性聚散和调节之比,里面还包括近感知性集合和调节刺激的关系,更确切地说这是丈量近间隔集合和调节刺激之比。按照概念上面来理解,我以为理论上用梯度性AC/A测试的才是真正的调节性集合和调节刺激之比,梯度性AC/A比较理想。以上丈量的操纵方法都是刺激性AC/A法,还有一种是理论上被以为是更科学,更正确也是更麻烦的方法,那就是反应性A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