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下午,在清华同衡学术周“遗产重塑生活”分论坛,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应邀作主题报告。单霁翔院长回顾了几代故宫人多年来的艰苦努力和近年的一些发展举措,幽默生动了阐述了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遗产资源如何渗入和重塑生活的方方面面。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单霁翔院长讲诉遗产如何重塑生活,视频时长81分,建议wifi环境下观看
以下为单霁翔院长发言文字实录
“遗产重塑生活”这个题目太好了,是最近我参加的会议最好的题目,感到非常亲切。“重塑生活”这一件事,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这个地方是紫禁城,今天叫故宫博物院,我们工作于此。长期以来,我们都对人们说一些“世界之最”:这是世界最大规模的木结构建筑群、世界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它收藏了世界最多的中国文物,同时也是来访量最多的一个博物馆。我们一直都这么说。
但今天,在“重塑生活”的语境下,我们在反思:这些重要吗?其实这些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说你的馆舍大,但70%的面积都树了一个牌——“非开放区,观众免进”;如果你说你的藏品多,但99%的藏品都睡在库房里,人们看不见;如果你说你的观众多,但80%的观众从午门进了博物馆之后,都目不斜视往前走,只看皇帝坐在什么地方,皇帝躺在什么地方,皇帝的御花园什么样,就出去了,你就不是一个真正能够融入人们生活、重塑生活的博物馆。
一、打造一个重塑人们生活的博物馆
什么是重塑人们生活的博物馆呢?就是把你的文化资源多大限度地融入了人们生活,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所以我们这些年开始对故宫空间进行研究,扩大开放。五年前紫禁城的开放面积占30%;年终于超过50%,达到52%;年超过了65%;去年开放到了76%。这三年每年十多个百分点的速度往前走。大部分空间开放,意味着开始融入人们的生活。这需要做一些功课,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希望在三年以后能开放超过80%。
紫禁城开放面积从52%增加到76%(-)
首先,我们要把现在还没有修好、不能开放的5.1万平方米的古建筑修好,实现对外开放。一共23万平方米,现在还有5.1万平米没有开放。
第二,我们要对员工进行重新规整。故宫有名员工,其中人左右每天要跟古建筑、文物藏品打交道,他们要留在故宫里面。跟器物、可移动文物打交道的员工集中在我们的地下库房、医院附近;古建筑保护修缮研究的员工集中在东边;和观众安全、服务、开放有关的部门集中在北面。院长、副院长带队,率领名不是每天必须和文物打交道的员工,搬出紫禁城。同时要搬出去我们员工的辆私家车。这会引起很多人不满意,但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公共博物馆不能当私人停车场,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在北京城市中心,有停车场就不错了,多走两里地怕什么?所以我们坚决三年内要实施这个。
开放不是简单的开放
要提升环境才能融入生活
过去紫禁城的门前广场是商业化的广场,卖全国的小商品,跟故宫文化没有关系。我们进行了清理,把广场搞得清新、庄重、典雅、干净。
过去人们买票就是一个拓展训练的过程,要排一个多小时的队才能挤到窗口,进门还得排三个队:验票、安检、存包。我们加大售票的力度,三十个窗口每天全开,只有迪士尼的窗口能和我们媲美。加上60%的观众是网上预约,于是我们可以承诺,人们到故宫博物院三分钟就可以买到票,这样游客心情就好,体力就好。
过去,这么大一个门前广场没有一个凳子、一把椅子,不友好。所有人都要席地而坐休息,当时最好的座就是树坑。现在我们设立了人能坐下的有尊严的休息空间。
过去进入故宫博物院的时候是不平等的,买票的观众万人是走两边的小门,贵宾走中间的大道,甚至还可以开车进去,凭什么?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日本的皇宫都是开放的,但从来不允许任何人开车进去,就连我们的总理去也不叫开车进去。所以奥朗德总统来的时候我们客气地把大门关上了,说必须得下车,他就下车了。从那以后我们中间的门任何车辆都不许开进去。
但是中间没有安检,东北来的老大爷说我一辈子就来一次故宫,我就得从中间进去,要像皇帝一样,这时候就只能劝说大爷,您不能当皇帝,因为中间没有安检机。现在我们把三个门都打开了,不分差别,谁愿意当皇帝当皇帝,谁愿意当大臣当大臣,一下子通畅多了。
过去安检是这样的,安检员站在栏杆里面,观众从三个缝进去,怕人跑了似的。安检机堵了半个门洞,验票、安检都排队。今天我们把它们都打开了。我们讨论:究竟是以管理者方便为中心,还是以服务对象——观众方便为中心?如果是后者,一切都应该改变,很多都可以变化,能重塑生活空间。
过去广场就是这样,五年前人们挤在这验票、安检、存包,大喇叭不断地广播:“您家的孩子找到了,到哪儿去领”。今天变成这样了,人们买到票,排队有序地进去,从买票到进入,一刻钟保证可以完成。
进去以后就高兴吗?也不高兴,太麻烦了。首先是找不到北,标识、通知、公告堆了一堆,需要看的时候,哪都没有。都到太和殿了,还和别人打听:“太和殿往哪个方向走?”不知道。所以我们竖了块标识,凡是被问过路的地方都要竖标识,这个地方是人们所需要的,往东边、西边、前面走有什么展览和活动。要不断地改正。并且有电子标识,手机可以连接。
再一个,人们抱怨故宫太大了,没有休息的座椅。为什么没有座椅呢?我们老员工说:过去有座椅,有的把观众夹伤了,有的椅子没清洗,观众的裤子弄脏了,让我们赔,有的跟环境不协调,总之设了就麻烦。后来观众就只能坐在铁栏杆上、廊子底下、台阶上。我们征求意见,然后做了座椅、树凳,现在一万名观众随时可以休息。这个座椅第一要结实,不能夹伤观众;每天椅面要清洗,椅子底下要清扫;坐着一定要舒服,最好不要让他躺下;和环境要协调。没有影响环境、没有影响通行,大家都可以坐下。这就叫重塑我们的生活环境。
还有人们抱怨你们的大殿总是黑的,天越亮里面越黑。我们得跟大家不断解释因为保护文物,古建筑不能通电,灯光长期照射文物会老化。观众不理解,说那就别开放,开放了还不让我们看。老人、孩子都往里面挤,很危险。我们就开始研究这个事,开始设计LED冷光源,不直射,反射、衍射,不发热,我们把灯架脱离古建筑1.5米,不发热,只要灯一开,我们的两个安保人员就在两边监控。消防部门同意了这个方案,经过三年的努力,于是点亮了紫禁城。过去太和殿这样,现在是这样;藻井是这样的,现在是这样的。中和殿点亮了,保和殿点亮了,乾清宫点亮了,交泰殿点亮了。过去没点亮前,我们一两个月才吸尘清洗,现在一周得清洗两次。坤宁宫是萨满教的,中间没门,过去人们要趴着窗户往里看,看不清楚,冬天一有哈气,手再一摸,窗户总是花的。现在清楚了。怎么融入人的生活?如果没有一种有尊严的欣赏方式,反倒添堵。
照明改善前后的太和殿(及藻井)、乾清宫、坤宁宫
将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
下一个年
我们用三年的时间对环境进行整治,室外进行了12项整治,室内进行了10项整治。比如过去几十个院落被石刻构件占着,有五十年代放这儿的,七十年代放这儿的,九十年代放这儿的,不知道放哪好。于是我们就在古建筑馆下面建一个石刻构件保护展示园区,编上号,写上是什么地方的,然后归档进入石刻构件保护园区,观众可以参观,专家可以研究修复。
过去有多个房间堆着大箱子。这些箱子里其实什么都没有,为什么放在这呢?八十年代建成第一期地下库房,把箱子里的东西拿出来存入库房;九十年代又建了第二期地下库房。拿来拿去90万件文物拿走了,原来装东西的箱子留在各个房间,所以多件房子被空箱子占着。这些空箱子也都是珍贵文物,所以我们要很好地保护。我们又建了三个大型的箱子库房,把它先保护起来,等有条件时给他们修复好。腾出了多个房间可以开放。
当然,更艰巨的是我们拆除临时建筑多栋,其中最严重的是彩钢房,59栋3平米,还有不是彩钢房的1.12万平米。这是大前年环境整治前的情况,这是前年我们环境整治的情况,这是去年年初的情况。大家看这还有一个彩钢房,是我们展览部和宣教部的两个房子,去年10月10日院庆的时候大家齐心合力给拉倒了。今年我们做到紫禁城里面只有古代建筑,没有任何一栋影响环境、影响安全的临时建筑、现代建筑,这才叫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交给下一个年——再过3年紫禁城就岁了。
南三所区域环境整治前后对比
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比如说道路,过去故宫里很多是土路,年尼克松访华,政府拨款建成了沥青地面,几十年过去坑坑洼洼,市政管道一通过,水泥一抹就是这样。过去养护草地用铁栏杆、绿篱,结果草地长得更不好了,没办法进去养护,所以要改变。我们在全院恢复传统建材,砖的地面、石头地面,走重车的用石头,不走重车的用传统的砖。两边去掉了上千米的铁栏杆,绿地长得更好了,没有什么人踩,就是踩两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难办的是这些井盖。故宫博物院有多少井盖?原来我也不知道。前年“9.3”大阅兵,有关部门对井盖贴封条,封了十多天。我说你们封了多少井盖?一共1个井盖。坑坑洼洼得不行,就把这些井盖做平了,这样才像一个博物馆里的环境,付出了很大代价。多盏灯、电线杆子,在古建筑里非常不和谐,我们把它换成宫灯,做了盏,白天是景观,晚上可以照明。
总之,一点一点做,每天做一点,生态环境是能恢复的。我们希望人们再进入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是绿地蓝天、红墙黄瓦的美景。现在除了蓝天我们没有信心,其他我们都能做到。
故宫最大的压力是观众
十五年前,2年,故宫的观众第一次突破万,当时世界上观众最多的博物馆不在中国,是法国卢浮宫。第二年SARS,跟着就涨起来了,十年翻一番,突破了万,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座每年要接待上千万观众的博物馆。第二名卢浮宫一年是万,是我们的一半。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加起来是万,我们是多万,可见压力之大。我是这一年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的,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观众的流量怎么控制。如果继续,现在绝对是0多万,要出踩踏事故的,故宫92年没有踩死观众绝对是奇迹,因为它都是高高低低的。一到旺季,我们站在栏杆上,扶着老人、照顾孩子,喊得嗓子都哑了。没有办法,全院人都这样。
2年-年故宫博物院观众人数
所以我们要改变,考虑人们参观的环境、参观的质量和观众增加之间的关系,还有遗产的安全,我们要平衡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要限流。每天如果接待4万观众,很轻松,买票用不了三分钟。但要是8万观众,就需要十多分钟买票。如果18万,一切都崩溃了,人们形容“进了故宫就没有看见地面什么样,都是后面人推着我们往前走”,这怎么算是参观博物馆呢?所以要改变。
其实我们除了每年接待万买票的观众,我们还得接待大量不买票的观众(来访贵宾)。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压力是很大的。我们要调整,怎么调整?潜力在削峰填谷。淡季观众很少,(每天)一两万人,两三万人;一到旺季,学生放假以后,一座山就堆起来了;除了这座山,还有两根针,一个是“五一”,一个是“十一”。“十一”那根针头就是每年十月二号,十七八万人,怎么能够有好的参观环境呢?所以要改变。
我们画了一条线,每天只接待8万观众。这道线八年前画的,第一天就失败了。当时没做预案,到下午卖了八万张票,大喇叭广播说今天的票已经卖完了,没有票了,我们要停止售票。窗口关上以后,前面的观众全在敲窗,后面几百人在喊口号,要进故宫博物院。公安局很敏感,马上通知我们说要出事儿,你们赶快放人,结果票都没买全放进去了。从那以后都不敢实施了,一下六年多没有实施。这次实施之前,我们做了一年半的宣传,宣传淡季来故宫的好处,旺季来故宫的“不幸”。经过这个宣传,去年变成这样了,8万以上的62天没有了,人们选择了淡季。我们的口号就是“旺季不挤,淡季不淡”。现在淡季平均人,旺季人,旺季比淡季多人,这就好多了。
怎么实施呢?首先我们要网上购票。大家在家里买票方便,一输身份证就买票了,进门身份证一刷就行了,不用排队买票了,几点来都行。再有就是告诉人们:淡季我们优惠,旅游团打九折,导游不要钱。淡季我们设免费开放日,教师免费日、医务人员免费日、大学生免费日、志愿者免费日、公交司乘人员免费日、环卫工人免费日,都在淡季。还有实名制,你要想限流,如果不是实名制,你不卖票,黄牛绝对卖高价票。实名制两年,大数据可以总结出很多:每天多大年龄的人进来多少,什么地区的人进来多少,学生进了多少,可以做很多分析。
总之,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大屏幕显示现在还有三千张票,三百张票,三十张票,已售罄。最后一批观众买完票,没人敲窗户,窗户关掉了。但是十月二号人最多的那天,早就不卖票了,人们还在慢慢地往前走,为什么?都在家里预约好了票,想几点来就几点来。人山人海的故宫博物院一去不复返了,一个是因为限流成功了,一个是我们扩大开放了,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就没有人挤人的时候了。这卸掉了我们最重要的压力。
人流减少了吗?没有减少。这个大学一年级学生,她在去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号11点26分54秒花了20块钱买了一张学生票走进去了,她自己也不知道,她成为故宫博物院92年历史上第一个(单年内)第1万名观众。从来没有突破1万,从她身后又进去了1.8万人。我们的观众总数没有因为限流而减少,略有增加。
二、在故宫修文物
我们要扩大开放
首先要把古建筑修好
我的前任院长叫郑欣淼。郑院长当了十年的故宫博物院院长,是故宫做事最多、最实、最好的十年。他当院长第三个月就启动了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要用18年的时间把故宫的古建筑完全修好。第一栋建筑修的是武英殿,当时是国家文物局文物交流中心使用的,搬走以后,成为书画馆。西部最大的宫殿叫慈宁宫,当时也是国家文物局使用的,搬走以后现在修好是我们的雕塑馆。郑院长还干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用了十年的时间把盘踞在故宫里面的13个外单位全部搬出去。搬一个单位很难,其中有7个是国家文物局下属单位。我在国家文物局当了十年局长,其中一件工作就是帮助郑院长搬了我们的7家单位。没有想到最后一家搬走以后,第二年我当故宫博物院院长了。所以我体会很深,大家一定要多做好事,最后可能落到自己头上,现在我就挺轻松地来发言。
我们纠正了很多历史错误。年6月一把大火,把建福宫花园烧掉了。90年一直这样。今天,经国务院、国家文物局批准,把它修复起来,成为故宫学院教学的场所。当时这把火还烧了中正殿,今天也修起来了,是我们故宫研究院藏传佛教研究所的地方,在这里进行展示交流。
复建后的建福宫花园
文物建筑修缮是一项科学的工作,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不改变文物的原状,还要进行传统工艺、技术等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今天我们修缮的区域开始进入最密集的区域,东西六宫每年各修一个。比如西六宫的永寿宫修完了,现在开始修长春宫。还要修乾隆花园,那是更密集的地方。所以我们每一道工序都要进行详细记录,要公开出版修缮报告,每一件文物都要用原工艺、原技术、原材料进行修复。从墙上摘下来的牌匾、楹联、槅扇心、贴落都要准确地测绘,修好以后要丝毫不差地回到原来的地方。
今天一栋栋建筑被修好了。这是大家熟悉的倦勤斋,乾隆花园最后一栋房子,很不起眼的一栋房子,修的时候极具挑战。竹篱笆、竹亭子,一派江南风光,但是在北方竹子要裂,所以不是真正的竹子,用了6万4千段金丝楠木拼起来的,上面通景画是紫藤的架子,郎世宁的学生画的。但是把它落下以后发现它下面的地仗是用一种植物做的,这种桑皮当时找了,在安徽的山里。于是到安徽的山里找这种植物,又找到可以用这种植物做纸浆的传承人,经过上百次的研究,研发成功了,把它抬到故宫博物院,把画重新裱上去。今天我们看不到他们的努力,因为又重新被画覆盖了,但是这是一笔良心帐,就是我们说的工匠精神。为的是比如年以后、年以后人们再修倦勤斋的时候,再打开就知道当年应该使用什么材料、什么工艺、什么技术,这就是我们要为未来世代保留今天全部有用的信息。今天一栋栋建筑修好了,可以开放了。
倦勤斋内景
除了紫禁城里面,我们还修我们在外面的古建筑。比如说大高玄殿,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做了很多次呼吁,终于还给我们了,大家很激动。我们的老院长郑欣淼院长讲话,那天下雨,我给他打伞,我们老老院长张忠培院长讲话,郑院长给打伞。什么叫传承?这就叫传承。
《我在故宫修文物》一部片子,影响很大。特别令人感动的是70%点赞的都是学生们。原来我们想学生们喜欢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拥拥抱抱的那些片子,没有想到静静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修文物这样的片子感动了他们,也使我们这些文物修复人员他们的价值、他们工作的意义得到呈现。比如我们古书画修复的单嘉玖教授,青铜器修复的王有亮,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我们的瓷器修复、木器修复、漆器修复、乐器修复、家具、象牙、螺钿、缂丝、唐卡、织绣、西洋钟表。这就是片子里那个“男神”王津,多不容易,一个西洋钟表,上面的表针要走得准,水要流,鸟要叫,小人得出来,定时还得打钟,底下还得有音乐,多少套机芯,18世纪的,他没生活在18世纪,但是一点一滴地钻研,把它们都能修好,非常不容易。结果他今年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一个白金奖。国际电影节演员获奖、导演获奖司空见惯,文物修复人员获奖,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他没有表演,他在电影里面就是做日常的工作获奖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让古钟表修复专家王津成为粉丝众多的"男神"
但是这么修够不够?其实我们心里很清楚,是不够的。我们人要有病了,到医院看病,任何医生都不会上来就给我们开药打针。一定要让我们先挂号,把病例取出来,看我们的病史,然后给我们量体温、心跳、血压,用听诊器、B超、X光、核磁共振、CT来彻底检查,还要验血验尿,一定有一个诊断报告,确诊以后才开始治疗。长期以来我们认为文物是没有生命的,其实它们是有生命的,它们的生命历程比人的生命历程还要长得多,我们要维护它们的生命历程健康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再这么对待它。我们的副院长宋纪蓉博士就主张要建立医院,我觉得非常好。
故宫医院:“治病救文物”
我们建立了医院,全世界第一所医院,我们拿出了米长的一组古建筑,配置了名文物医生。世界各大博物馆最多只有四五十名文物医生,我们名,为什么呢?60%是进行分析、检测、探伤这些科学研究的,研究报告出来以后才开始修。我们是对外开放的,公众需要有知情权,他们应该知道我们怎么对待文物,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技术和方法来修复文物,所以我们对外开放,观众可以预约参观,和专家对话,这样观众有了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
我们这些设备和修复现场有了更好的条件,这些建筑构件、器物都可以在检测好的情况下再开始进行修复。比如这件青铜器是商代的,我们要首先知道它是什么年代的,什么地方出土,历代在它身上叠加了什么信息,它的合金比例是什么,它今天得了什么病,它的有害锈属于哪一种,详细诊断以后我们的文物修复专家才能进行预防性的保护甚至抢救性的保护。为此我们购置了成套的设备,比如分子结构分析的设备,三维打印的设备,热性能、物理性能的设备,这是最贵的一台,文物用的CT机,也是体量最大的,热场发射的电镜系统,造纸纺织联用纤维分析仪,高精度可移动实体显微镜,大样品室X光线荧光能谱仪和荧光扫描系统,多台新的设备加入进去以后,我们的文物修复、保护如虎添翼。
我举两个例子。比如故宫的古书画修复本来就是世界技术最好的,多少代人传承。但是我们会遇到一些难题,比如我们在修乾隆花园,乾隆花园有一个最高的建筑叫符望阁,符望阁里面有一面墙,墙上有一幅大画。但这幅画70年前战争的时候堆落下去了,我们的老员工把它收起来,包起来,准备以后再修复。现在要修了,打开一看碎成上千片,我们就在计算机的辅助下,用了三个月时间拼对起来了,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修复了,才知道原来它是清朝非常著名的学者董诰--大家都知道,《石渠宝笈》著录人员——画的一幅作品。
符望阁董诰山水贴落修复
这件青铜器出土的时候已经碎了多片了,没办法研究。但是在无损探伤的设备之下居然在这块大的铜锈下面发现了20多字的铭文,原来它是两千年前春秋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鼎,我们把它修好了。
河南上蔡郭庄楚墓出土升鼎修复前后
三、故宫有多少文物?
故宫究竟有多少件文物?长期以来社会公众是不知道的,故宫博物院的员工是不知道的,故宫博物院的院长也是不知道的。大家都不知道故宫有多少件藏品。比如15年前,郑欣淼先生刚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时候,你问他故宫有多少件文物,他一定支支吾吾的说不出来,他那时候写的著作都是故宫博物院有余万件藏品。
但是五年前,我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第一天,我就能说出故宫有多少件文物,件,有整有零地都能说出来。为什么呢?郑院长告诉我的。我来之前,郑院长领导故宫人用了七年的时间,把故宫的藏品彻底全面地进行了一次清理。
我做了十年的国家文物局局长,我知道这个数字对全国文物藏品的意义。我们国家全国的博物馆收藏国家定级的珍贵文物,就是一级、二级、三级,统称珍贵文物,一共是万件,收藏在故宫万件,占全国珍贵文物的41.98%,也就是三分之一不到二分之一的珍贵文物收藏在故宫。
这次国家文物局领导可移动文物普查,我们又进行了三年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又增加了5.5万件。比如说殷墟甲骨、尺牍,慢慢地清理,我们又做了工作,这样到去年年底,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一共是件。
这些文物藏品今天经过修复、保养,开始呈现出整体的面貌,比如5.3万幅绘画,7.5万件书法,2.8万件碑帖,加起来15.6万件纸质的书画作品,世界上无以伦比、最珍贵的收藏。
我们是收藏青铜器最多的一座博物馆,16万件,也是收藏带先秦铭文青铜器最多的博物馆,件。
玉石器是故宫收藏的骄傲,中华五千年文明甚至上溯八千年,通过故宫玉石器的收藏可以把链条串联起来,出土于东北红山文化的玉器、浙江良渚文化的玉器、安徽凌家滩的玉器,都有广泛的收藏,一共是3.3万件。
陶瓷当然是世界收藏最多的,一个天文数字,36.7万件,90%是景德镇出品的官窑瓷器。
织绣,我到故宫来之前不知道有这么多织绣,后来查阅资料,苏州、杭州、江宁三个织造局,最多的时候0人给皇宫做织绣,所以我们的库房里收藏了18万件服装和织绣。
生活用具3.9万件,非常有意思,大量的食品、儿童玩具、明清的家具,所以我们要办中西药展,要办儿童玩具展。
西洋钟表,外国文物。咱们国家的博物馆有一个特点,收藏本国文物多,文明古国嘛,过去没有去偷盗、抢劫别的国家东西。但是故宫是一个例外,年了,24个皇帝坐在那,身不动、膀不摇的,世界万国来朝,送来的,所以积累了1.3万件外国文物,还有大量跟外国有关的文物。过去我们展示自己的东西多,我们收到外国文物很少披露,没有外国文物馆,所以我们建两个外国文物馆。
宗教文物4.2万件,其中80%是藏传佛教的文物,有2.3万尊佛造像,0件祭法器,还有0块18世纪的唐卡,非常珍贵。
武备仪仗,太和殿前盛典使用的武器,中和韶乐,3.3万件。
铭刻,非常重要,有文字的文物比没有文字的文物更重要,但是保管要极为小心,这些珍贵的信息都在表面。比如十面石鼓,国宝中的国宝。现在大家点击我们的网站知道有4片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其实我们有2.3万片,现在一片一片在判译、定名、进入馆藏。
我们的藏品公布了,我们的古建筑修好了,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协会就把故宫博物院誉为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我觉得是当之无愧的。还有哪些呢?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美国的大都会、俄国圣彼得堡的冬宫——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这五个博物馆有什么规律?联合国有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国、英国、法国、俄国、美国,说明没有一个强大的博物馆是不能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
四、在故宫做研究
我们是学术研究机构,我们有名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但是70%以上都进入到退休年龄,有的退休多年了。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希望把他们请回来。于是我们建立了故宫研究院,请我们的老院长郑欣淼先生担任故宫研究院的院长,成立考古研究所、古建筑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藏传佛教研究所、宫廷戏曲研究所、陶瓷研究所、书法研究所,成立了20个研究所。上星期我们又成立了钟表研究所、宫廷原状、南迁文物、文明古国等。这些老先生们,90多岁、80多岁、70多岁仍然带着我们新的一代学者,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我们就接上了。这样大量的研究工作就展现了,比如带先秦铭文的青铜器的研究、2.8万件碑帖的研究、2.3万片殷墟甲骨的研究。
上次我们清理的时候在图书馆发现了两个大箱子,打开一看乾隆皇帝写的诗。一数,2.8万首,都是他亲笔写的。过去我们库房里存着他1.7万首诗,这次新发现2.8万首,证明他一辈子确实是写了4.5万首诗。我和我们郑欣淼院长讲,故宫年只有两个人写诗最多,一个是乾隆皇帝,一个就是郑欣淼院长,他是中国诗词协会的会长,现在他领导整理乾隆诗。
比乾隆诗稿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尺牍。尺牍都不是清宫旧藏,92年来接受的国家的划拨、名人的捐赠,我们到上海市场、北京琉璃厂、苏州市场、广东市场、香港市场购藏的和原来的一些交流。现在4.2万通,成系列了,曾国藩系列、董其昌系列,绝对不(只)是书法的研究,而是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搭建9个平台来研究这些尺牍。
还有老照片。过去老照片我们不是很重视,随着时间,越来越感觉到它的重要性了。现在一共有1.8万张老照片,2.7万张老照片的玻璃底片,每一张都要细心地研究当年是谁拍摄的?什么时候拍摄的?在什么环境下拍摄的?拍摄的是谁?一定要认真研究以后才能进入馆藏。比如说这张照片不能定名为“四个男人”,是吧?这种研究是我们经常的。
清宫老照片
五、在故宫看展览
今天这些藏品得到了清理、修复,我们开始举办更多展览。故宫博物馆最有特色的展览是原状陈列。当初这些文物就是为这个环境制作的,今天还有尊严地摆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共同构成情境和故事。大家可能去过卢浮宫、凡尔赛宫、枫丹白露,他们陈列的很多其实都不是原来的东西。一次次战争的洗劫,原来的东西都没有了,都是替代品。但是故宫都是原来的东西。
文渊阁原状陈列
我们现在19个都是原状陈列的展览,当然更多的是我们根据藏品、结构办的专题展览,25个专题展览。比如我们的武英殿书画馆、文华殿是陶瓷馆、奉先殿是钟表馆、宁寿宫是珍宝馆,这些都是老的馆。但是随着我们的扩大开放,大量新的空间出来了。比如午门雁翅楼过去存的39万件文革时期汇集的文物,我们把它移交给国家博物馆,它不是故宫的旧藏。两个大殿腾出来,一边一千平米,两边两千平米,加上中间平米,2平米,世界最大的临时展厅,外观完全保持传统建筑的特色,里面是能迎接任何级别珍贵文物的展厅。那些外国博物馆馆长到这眼睛都亮了,居然世界上有这么好的展厅!现在正在展法国尚美巴黎17个博物馆的首饰,非常漂亮。这个展厅和西边的展厅一个在展示阿富汗的文物展,一个是我们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三个大展在一个平台上。今年9月大家一定要到故宫博物院来,我们要在把三个展厅都用上,展示青绿山水,其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要出来,如果不看,回去睡觉三年。
慈宁宫是过去皇太后的寝宫,现在我们把它作为雕塑馆。我们1.02万件雕塑过去没有馆,所以境遇不好。现在我们开始在五个展厅展示我们的雕塑。比如说这两尊菩萨,长期以来没有展厅,三米多高、北齐的,年。原来是站在这儿的,菩萨表情、脸色都不好,现在表情脸色都好了。我去看库房,我说这楼梯底下谁躺在那儿呢?那是兵马俑啊,周恩来总理给咱们的。我说那还不好好保护、展示出来!现在展示出来了,北京也能看到兵马俑了。我们的木雕、石刻都得到展示。
慈宁宫雕塑馆
这个院子就是所谓“甄嬛”住的地方。她的原型就是乾隆皇帝生母崇庆皇太后,老太太没那么多故事,但是在这住的时间很长,42年。我们就把她居住在这里面用过的家居、用具都摆放在原处,恢复了情境。
寿康宫原状陈列
根据我们的档案,乾隆皇帝是一个孝子,每天来给他母亲请安,来到的就是这个房间,他看到的情境跟今天观众看到的情境应该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现在比那个时候少一个老太太就是了。她的卧室、起居室都恢复了,她的收藏也进行了展览。我们开放了慈宁宫花园,紫禁城有四个花园,两个明代的,两个清代的。明代的一个叫御花园,中轴线上,大家都去过。第二个就是慈宁宫花园,很漂亮,棵古树,这次开放了。我们还有45座佛堂都没开放过,这次我们也试图开放佛堂,展示宗教文化。
东华门
这个建筑叫东华门,原来是存书版的库房。这次我们修缮好了以后不做库房做展厅,建成了古建筑馆。故宫毕竟是世界最大规模的木结构建筑群,我们有件关于古建筑的藏品得不到展示。这次它们有家了,我们还建了一个清华大学设计的二层平台,可以登上二层平台近距离地看我们的古建筑、彩绘。这些圆明园的烫样、玻璃画都是第一次展示,经常有学生到这来学习。
我们还开放城墙。北京城的城墙被拆掉了。但是紫禁城的城墙是完整的,从来没有开放过。这次开放城墙,观众很兴奋,从高处可以看紫禁城。观众还可以沿着城墙走到平常只能远眺不能走进去的角楼。我们在角楼制作了25分钟的VR片子,观众可以通过这个片子知道不用一根钉子,一块块木头怎么把这“三层檐七十二条脊”的神奇建筑搭建起来的。
我们还修了宝蕴楼。宝蕴楼是年从热河避暑山庄和沈阳故宫运过来23万件文物没地方放,建的一个大型的库房。它岁生日的时候,年,我们把它修好了,作为我们早期院史的陈列。
我们去年又开放了东西路。过去人们进了故宫只能走中路,高大的宫殿、宽阔的广场,往前面走。但是其实两边东西路有非常好的生态环境。比如西路过了断虹桥就是十八槐。十八棵年的大槐树,景观非常好。比如箭亭,当时御林军骑马射箭操练就是这个广场上,有很多历史故事,今天人们可以像公园般的漫步,所以人们进了故宫博物院就不一定往前面走,尤其第二次进故宫的,东面登城墙,西边看景区,人就散开了。
我们要不断的给这些建筑赋予新的生命,比如这个院子是东六宫之一的延禧宫。老着火,修好又着火。末代皇帝烦了,就在这修了一个养鱼池,就没再着火。末代皇后又请德国人在上面设计了一个灵沼轩。她当时的意图是通过旋转楼梯下到地下室,当时有从英国进口的厚玻璃,这样她想建一个水族馆,可以看鱼在外面在上面游。年开工的,两年以后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了,第二年皇帝退位,就成了北京最老的烂尾楼。30年代又建了一圈库房,所以很另类。我们今年就准备在这里建外国文物馆。我们外国文物馆一个建在鼓浪屿,一个建在故宫内。
通过更多的方式使人们了解故宫文化
即便我们扩大开放,每年到故宫也是世界人口很少的一部分。所以要通过更多的方式使人们了解故宫文化。
故宫博物院的网站每天的点击率上百万人次,我们进行了三项提升:把英文网站做的更强大;把青少年网站做的更加活泼,孩子们都在网上,希望能多进博物馆,多进故宫博物院,给他们讲通俗有趣的故事;我们开始举办网上展览,把过去举办的展览、即将举办的展览在网上进行展示,这样人们足不出户可以欣赏到故宫的展览。
我们率先把全部文物藏品,万件,每件藏品都公示了。人们可以查阅到这些藏品的信息。我们缺少一个东西,就是我们照片配的不够,所以现在我们只配了40多万件文物的照片。现在我们三个摄像室,在马不停蹄的把高清晰的照片不断输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