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经常会遇到各类眩晕患者,那么眩晕到底是因何产生的?又该如何诊断和治疗呢?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眩晕与头昏不同,后者表现为头重脚轻、步态不稳等。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眩晕与头昏不同,后者表现为头重脚轻、步态不稳等。
临床上按眩晕性质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存在自身或对外界环境空间位置错觉,为真性眩晕;而仅有一般的晕动感,并无对自身或外界环境空间位置错觉,称为假性眩晕。
眩晕病因复杂需要“对号入座”产生眩晕的主要原因与两侧前庭系统的兴奋性失衡有关,当这种差异超过生理限度,上传至大脑后就会产生运动错觉导致眩晕。此外,由于前庭系统与脑干、大脑等中枢神经系统有着广泛的纤维连续,因此眩晕可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种。
前庭周围性眩晕
是由于前庭周围系统病变引起的头晕,常见疾病有内耳及迷路病变,包括常见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梅尼埃病,以及迷路炎、中耳炎、乳突炎、咽鼓管阻塞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患者头部处在一定位置时出现眩晕和眼球震颤,多数不伴耳鸣及听力减退。可见于迷路和中枢病变。
前庭神经元炎
多在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后突然出现眩晕,伴恶心、呕吐。一般无耳鸣及听力减退。持续时间较长,可达6周,痊愈后很少复发。
梅尼埃病
以发作性眩晕伴耳鸣、听力减退及眼球震颤为主要特点,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和出汗,发作多短暂,很少超过2周。具有复发性特点。
中枢性眩晕
导致眩晕最常见的中枢性疾病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小脑或脑干肿瘤性疾病和听神经瘤等颅内肿瘤性疾病。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系统血管硬化、狭窄所致,临床上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多为发作性,持续几分钟至十余分钟缓解。如果反复发作,严重时可出现脑梗死,导致持续性眩晕、走路不稳甚至危及生命。该病需急诊处理,属于神经科急症。
颈性眩晕
真正由颈椎病导致的眩晕少见。颈椎病性眩晕常由椎体序列不稳引起,导致椎动脉一过性痉挛,发生眩晕之前多有转头、摇头等诱发因素。应注意平时工作学习的体位,在长时间伏案工作后应适当活动颈部。枕头高度适宜,不能垫枕过高,以导致颈源性眩晕的发生。治疗上多采用康复方法,如颈椎颌枕吊带牵引、推拿手法治疗、针灸等,严重的需要手术治疗。
预防措施1、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医生应多做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及顾虑。
2、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室内宜安静,空气要通畅,光线尽量暗些。避免刺激性食物及烟酒,饮食宜少盐。
3、发作间歇期不宜单独外出,以防事故。
多学科合作推动眩晕研究发展
对于头晕(眩晕)的诊断,医院中医科医生在正确了解概念、病因学及误诊原因的同时,还需掌握简洁有效的诊断思路和流程。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神经系统及前庭功能查体获得疾病的临床特征,再依据获得的疾病线索进行针对性的医技检查,可以使70%~80%的头晕(眩晕)患者得到明确诊断。
如果你有不好意思开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