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的屈光状态主要是由角膜曲率、晶状体屈光力、玻璃体屈光力和眼轴长度共同决定的。
儿童青少年由于自身发育规律,相关参数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不同年龄段对应不同的正常值。
像出生后到3岁,此段时间内会有5mm左右的增长。角膜的扁平化在3岁左右趋于稳定。而晶状体屈光力下降会持续到12岁前后。
一直以来,我国相对缺乏自己的相关流行病学统计数据,且相关定义和标准不统一。无统一标准不利于我国近视防控工作的开展及个性化方案的制定。
年中华眼科杂志发表了《中国学龄儿童眼球远视储备、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参考区间及相关遗传因素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对相关数据给予参考范围。
以下为对相关内容的梳理和解读。
远视储备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谈远视储备,但是对于远视储备的定义及测量方法缺乏统一的认知。
大多数人自出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都处在远视状态(在未发生近视前),比如新生儿远视可达+2.5D~+3.00D,到15岁左右达到正视状态(-0.50D~+0.50D)。《共识》中将这种生理性远视定义为远视储备。
由于调节的参与和目前测量方法的局限性,在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想要准确测量此生理性远视有难度。
睫状肌麻痹验光是一种可行的方法(睫状肌麻痹验光此过程可包含散瞳,但散瞳未必处在睫状肌麻痹状态,便于理解,以下睫状肌麻痹验光简称散瞳不做具体区分,详情可移步专栏相关文章)。
散瞳包含了部分生理因素(一种基础的调节),虽然在散瞳中测量的数据和散瞳恢复后第一时间测量的数据可能存在差异(此状态更接近生理性远视),但后者在实施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临床上意义也不是很大(无需纠结)。
所以散瞳验光能够满足现阶段行业水平和医疗资源下的需求。
《共识》中将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作为远视储备的量。
所以很多家长不必纠结散瞳与否,散瞳结果是观察的基础线,是一个现阶段相对最准确的标准。
散瞳验光使用的药品目前主要有三种: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和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
单纯以年龄为界限,7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建议使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每天2~3次,连续3天,3天后验光。
7~12岁建议使用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效果仅次于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且作用时间较短,适用于7~12儿童,并可考虑作为替代品用于无法使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者,使用方法为验光前相隔20min点眼2次,1h后验光。
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的睫状肌麻痹效果在三者中最弱,适用于12岁以上人群或7~12岁近视眼儿童,使用方法为验光前点眼3次,每次1滴,间隔3~5min,30~40min后验光。
伴有斜视、弱视、过敏等其他特殊情况酌情处理(以医生处方为准),散瞳恢复时间及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