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斜视度数 >> 假性斜视 >> 儿童斜视

儿童斜视

叶龙玲陈林义

前言

正常人两侧的眼球运动是协调的,各条眼外肌的力量也是平衡配合的。因两眼共轭运动中枢管制失调或其他原因,使两眼眼球之间的运动配合失去协调或正常眼位发生改变。都称作斜视。临床将其分为隐斜与显斜两大类。

什么是隐斜视呢?

眼球有偏斜的趋向,因患者具有良好的融合功能,仍能维持双眼单视,使外表上不出现斜视状态,称为隐斜,但在遮盖一眼取消两眼融合后,这时眼位即出现分离,去除遮盖后,融合恢复,眼球又成正位。如正位眼,尽管融合被干扰,但双眼视线仍然会处于完全平行状态,并不出现眼位的偏斜,临床上这种情况较少。

显斜与隐斜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而不是质的差别,隐斜患者如果融合功能不好,可逐渐发展成显斜。

遮盖右眼时,观差左眼迅速返回注视位,说明隐斜视存在。

?

交替遮盖观察眼位

?

遮盖右眼时,观察左眼不动,说明左眼处在注视位。

什么原因导致隐斜视的发生呢?

隐斜视的发生与以下三个因素关系较为密切。

1.解剖因素

要想保持两侧眼球的绝对正位,那就需要眼眶、眼球及其附属器在形态、构造等方面完全正常且对称才行,但完全符合这些要求者较为少见。据调查正常人群中90%以上伴有不同类型的隐斜视。

2.调节因素

又称屈光因素,常由下列因素引起:1.中度远视未经矫正因调节痉挛而发生内斜视。2.长期从事近距离工作的正视眼及老化眼初期。由于调节功能的加强亦可发生内隐斜。3.先天性散光、近视,各种类型的屈光参差及老花眼等因不需要调节和集合,故常发生外隐斜。4.正位眼的远视患者如配足量的远视镜片,可因调节的松弛而形成外隐斜,而近视患者如戴过矫镜片则可因调节的加强而产生内隐斜。5.另外体弱多病、学习紧张、过度疲劳以及睡眠不好等也可因集合的不足发生外隐斜。

3.神经支配

临床上分为核下性与核上性隐斜视两类:1.核下性隐斜视:由下神经元病变引起,轻者可发生麻痹性隐斜,进一步发展可转变为显斜。2.核上性隐斜视:由上神经元病变引起,多为共同性。

宝宝有隐斜视,可以做哪些检查呢?

隐斜视的检查方法较多,临床常用的有交替遮盖法、交替遮盖加三棱镜法、隐斜计检查法及马氏杆检查法等。无论用哪一种检查方法,其原理都是打破双眼融合,使潜伏的斜视显现出来,并确定其性质。检查必须在屈光不正矫正后并适应了自己眼镜的情况下进行。如滴过睫状肌麻痹剂,调节尚未恢复者检查的结果不可靠。

隐斜视怎么分类?临床上有哪些表现和治疗方法呢?

临床常根据交替遮盖试验所显示的眼球偏斜方向分内隐性、外隐斜、上隐斜及旋转隐斜等。

1.内隐斜

内隐斜是两眼视轴向内倾斜,平时患者能靠良好的融合功能控制,而不出现眼位分离,并能保持双眼单视。患者为了克服内斜倾向和两眼视网膜物象融合所作的持续努力,是引起不适症状的主要原因。

症状:患者看远处物体时,常可出现眼痛、头痛等症状。看近处物体如阅读、写字等精细工作时,当时可无不适,但隔几小时或在次日常可出现眩晕、恶心、头痛、神经衰弱等全身不适症状。有的患者还可出现定位及立体感觉的异常。1到2度三棱镜的内隐斜极为常见,一般不引起症状。

治疗:首先应矫正屈光不正,远视患者应充分矫正,以减轻调节和辐辏,近视患者尽可能低矫,配镜后可配合外展功能的训练。必要时可佩戴压贴三棱镜。对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矫正。但术前、术后均应进行融合机能的训练。

2.外隐斜

外隐斜是两眼视轴向外侧倾斜,平时患者能靠良好的融合功能控制,而不出现眼位的分离,并能保持双眼单视。外隐斜与内隐斜不同的是,随着年龄增长、体质的下降,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可逐渐增加。由于持久的克服外斜倾向,企图使来自两眼的物象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以避免知觉水平的物象混淆所作的额外努力,是引起有关症状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9度三棱镜以内的外隐斜无明显症状。

症状:外隐斜的突出症状是,从事近距离工作时间稍久后即出现字迹模糊、串行、重叠,有时还有复视等症状。有的患者还可同时伴有眼球酸胀、前额疼痛等症状。所以患者一般都不愿从事长时间的读写、打字等近距离工作。

治疗:首先应矫正屈光不正,如患者为近视、可按验光度数予以配足,这样对促进调节与辐辏功能的加强可能有一定好处。但远视患者应尽可能予以低矫,外隐斜患者如果同时伴有任何类型的散光都应矫正,这样有利于视力的提高。

在配戴合适眼镜的基础上,可用同视机作扩大融合功能的训练,还可用铅笔作辐辏训练,以加强辐辏功能。体质虚弱及与有慢性疾病者,应积极调养、锻炼和治疗。健康状况恢复后,辐辏功能便会随之加强,自觉症状也会相应减轻。

上述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3.上隐斜

上隐斜是指一眼的眼位有向上斜的倾向,平时患者能靠良好的融合功能来控制,而不出现眼位的上下分离,并能保持双眼单视。因为垂直性融合度较小,所以上隐斜如超过2度三棱镜就可产生一系列症状。

病因:上隐斜主要是因肌肉、神经轻度麻痹而引起,但与肌肉的解剖异常也有一定关系。

症状:因垂直融合度较小,所以上隐斜比水平隐斜的自觉症状要严重得多。上隐斜看远近距离的物体均易引起症状,尤其做近距离工作时,如阅读、写字等,常可出现字迹模糊、上下串行、重叠、恶心、呕吐等症状。

为了消除上下串行、重叠等干扰,患者常将非主导眼进行抑制,从而产生了弱视。

根据受累眼外肌的不同,患者可出现各种姿势的代偿头位。

治疗:矫正屈光不正。较轻度的上隐斜(一般在10度三棱镜以内),可用三棱镜矫正。

大于10度三棱镜的上隐斜应以手术治疗为主,如不能完全矫正,不足部分仍可用三棱镜矫正。融合功能的训练对上隐斜无效。

4.旋转隐斜

旋转隐斜是一眼或两眼角膜垂直经线上端有向鼻侧或颞侧旋转的趋势,但通过上下斜肌的平衡作用,一般可保持正常眼位。由于斜肌的过度紧张,患者常引起眼部不适。

病因:一种是由光学因素引起,临床上又称为光学旋转性隐斜视,主要因未被矫正的斜轴散光而引起,在视网膜上成像的水平经线或垂直经线向最大的子午线倾斜,为了克服这一倾斜度,斜肌的功能亢进,而产生旋转性隐斜。

另一种与神经支配及解剖有一定关系,临床上常称由此原因引起的隐斜为特发性旋转隐斜。由于神经支配异常而引起的某一组眼外肌失调或眼肌附着的异常,或是上下斜肌、上下直肌的不全麻痹或亢进,都能引起旋转性隐斜。

症状:与其它类型的隐斜症状基本相同,如头痛、恶心、眼痛及神经失调等症状。

治疗:对光学性旋转性隐斜配戴合适的眼镜后症状便自然消退。

肌源性旋转性隐斜可考虑手术治疗。

隐斜视有这么多分类呢!

今天的课程给大家详细讲解了儿童斜视的第一个章节:隐斜视!相信大家阅读文章后,对隐斜视有了了解,孩子眼睛有隐斜视,家长不要慌张也不要懈怠,医院检测随访,按照医生给的建议去治疗就可以了。

免责申明

本文内容主要来源于陈林义院长相关著作,部分内容参考互联网及眼科学。仅供临床参考。谢谢大家。

陈林义工作室

小儿眼科患者群

医院









































治疗皮肤白癜风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xingbb.com/jxxs/1746.html